疑人工構造物影響魚種迴游物 竹縣啓動頭前溪生態調查

頭前溪隆恩堰高差約3米,這條危害原生魚生態嚴重的何氏棘魜飛躍消波塊,鳥在旁虎視眈眈。(羅浚濱攝)

頭前溪隆恩堰河道堰下設有魚道入口,讓原生魚迴游。(羅浚濱攝)

頭前溪隆恩堰高差約3米,影響魚種上溯洄游和生態基量。(羅浚濱攝)

縣府農業處今年委託新竹縣生態休閒發展協會,完成頭前溪流域生態調查研究,發現何氏棘魜、琵琶鼠及美國螯蝦等外來種,嚴重破壞流域內弱勢原生魚種,疑有5個魚種消失,隆恩堰等人工構造物高差達3米,影響其他魚種上溯洄游。

農業處長範萬釗表示,頭前溪2009年做過1次生態調查,爲了解這12年來的變化,委託單位在頭前溪上游到下游設置16個監測點,以蝦籠誘捕、蜈蚣籠誘捕、夜間撈捕、專業垂釣、急流及草下撈捕等方式調查。

發現原生魚類有11科40多種,蝦蟹類9種,遭放流的外來物種有,何氏棘魜、琵琶鼠、觀賞用慈鯛科魚類及大口黑鱸等,因外來魚種強勢入侵,造成流域內原生弱勢物種遭受影響。

之前調查急需保育的臺灣特有種飯島式銀𬶋,流域內原有的泥鰍、孔雀花鱂、溪鱧及斑馬雀,在這次調查中並未發現,部分物種的數量也明顯減少,分佈範圍更限縮,甚至有棲地遷移情形。其中,何氏棘魜危害原生種生態最嚴重,調查時一併移除約1500條。

調查認爲,頭前溪洄游型的白鰻、鱸鰻、日本絨螯蟹或原生魚蝦蟹類,因河堰、固牀工、攔沙壩及消波塊等不當設計施作,影響分佈及上溯,上游支流固牀工及攔沙壩高差超過3米以上,段差下的魚量比段差上多很多。

頭前溪原生魚依魚種不同,3到10月是迴游到上游產卵的季節,隆恩堰高差約3米,下游常見魚類飛躍消波塊上溯,河道堰下雖設有魚道入口,因閘門爲控制水量,常遭垃圾卡住,枯水期時常關閉,影響魚種上溯洄游和生態基本流量。

範萬釗並指出,竹東水資源中心營運後,處理過的廢水符合排放標準,能穩定頭前溪冬季的水量,避免水中生態缺水死亡,調查收集的資料將提供給二河局等單位參考,也會透過縣府和社團網路等方式進行生態宣導。

縣長楊文科表示,頭前溪水質在全國河川調查都是名列前茅,此調查結果證明頭前溪生態豐富外,環保局在五龍工業區進行水質監測做的很好,未來可做爲水質調查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