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進入第3年,盤點科技防疫的新招數

2020年,一場來勢洶洶疫情,衝擊着每個人的生活。爲了阻止新冠的擴散,除了人力的投入,科學技術也在積極參與這場抗疫戰。因“疫”而生的高科技產品提高了疫情防控的效率和安全性,不僅爲抗疫做出了貢獻,也爲人類的生活方式帶來了改變。

隨着新冠疫情的多次突變,部分早期的疫情防控科技手段漸漸變得不適應當下的需求,而以科技賦能實現更加科學、更加精準、更加有效的疫情防控手段變得越來越迫切,助力常態化防疫,打好抗疫持久戰,面對工作、生產、學習等問題,各界人士面臨防疫新常態的攻堅戰,而科技從業者正通過革新防疫手段,築牢安全堡壘。

從測溫槍到多人、精準、熱成像測溫

早期,新冠病毒的一個明顯身體變化特徵就是體溫升高,所以很多場所都需要測量體溫,但是不管是醫院、學校、機場、火車站、商場、公司等人流密集場所,大部分使用的都是額溫槍,效率比較低的,同時測溫方式面臨着增加感染的風險。利用熱成像測溫儀更高效地監測人員體溫信息,避免人員發生交叉感染,對異常體溫情況快速識別預警成爲重中之重。

熱成像測溫攝像機是集紅外線和不可見光、AI優化算法於一體的,溫度測量監控器更精準。熱成像測溫攝像機能夠辨別人工流產中的高溫工作人員,根據AI優化算法技術性,輔助各種公共場合。通過熱成像技術進行大流量體溫篩查,快速發現體溫異常的個體,實時通知現場工作人員進行體溫異常人員信息複覈,做到疑似病患早發現、早隔離,有效降低體溫檢測工作量,提升體溫檢測效率。

針對人體測溫場景,安檢門內置熱成像相機,可對通行人員臉部測溫並進行人員準確匹配,發現體溫異常人員及時告警,實時通知安檢員對其進行溫度複測,啓動相應預案,減輕現場值守人員的工作壓力,保證後疫情環境下的人員高效通行。

由於飛機場,院校,大型商場,辦公樓等地人流量大,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熱成像體溫監測難以實現高效篩查。爲解決這一問題,AI多人體溫快速檢測解決方案應運而生。該技術基於人臉關鍵點檢測及圖像紅外溫度點陣溫度分析算法,可以對一定面積內乘客的額頭溫度進行檢測,即便是佩戴帽子和口罩也能夠快速篩查。

通過紅外線體溫檢測攝像頭5G無線接入設備、體感黑體等高科技,在無接觸的情況下,熱成像測溫一是能夠大批量檢驗,減少人工提交小效率;二是溫度測量快速響應,0.1秒快速檢驗進行,不用工作人員滯留,不危害不危害人員速率;三是增強精確安全性,根據高精密的測溫傳感器,溫度測量偏差能夠操縱在±0.3℃,保證工作人員快速篩查疑似病例,防止工作人員近距接觸性感染;四是安裝應用省時省力,與pc端即插就可以顯示信息,及時檢測與分辨。

如此非接觸式的測溫方式,大大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風險、還提高了防控效率。

從測溫、查碼、查覈酸到一碼通行

疫情早期,人人談三色碼,“綠碼”成爲大衆日常行萬里的“重要憑證”。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過程中,健康碼的運用對人員流動、復工復產、復學復市,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國家衛健委通過基礎數據的互認共享,會同國務院辦公廳電子政務辦公室等部門,制定了健康碼管理與服務的制度,明確了賦碼和轉碼規則,清理規範現有的各類疫情防控碼。

但隨着時間的推移,亮碼測溫雖必不可少,但也存在幾大抗疫難題:①過去健康碼覈驗工作主要依靠人工,檢查效率低、感染風險高;②高峰期人流量大,擁堵秩序亂;③基層防疫工作人員負擔重,且漏檢、使用截圖通行的情況難以杜絕,隱患風險大。

針對出入口健康碼覈驗的需求,不少科技企業推出了支持“健康碼覈查+身份證覈查+體溫檢測+口罩檢測”一體式覈查,可實時顯示健康碼情況、核酸記錄、疫苗接種情況等信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爲基層防疫工作減負。設備通行數據可彙集至大數據平臺,助力精準流調,並根據當地防疫政策,靈活設置通行規則,保證防疫政策的落實。

比如,當某地疫情形式較爲嚴峻,需要48小時核酸陰性證明方可進入時,可配置相關通行規則,符合進入條件的則亮綠燈通行,不符合的則亮紅燈拒絕。關鍵重點場所還可使用“人碼合一”的擴展功能,杜絕冒用健康碼的情況發生。

有助於擴大場所軌跡信息採集範圍,爲流調、疫情監測平臺拓展數據廣度、精度、準確度。

從洗手液到構建環境抗體

疫情剛剛襲來時,勤洗手、多通風、人多不去湊熱鬧成爲防疫宣傳的最大抓手。

從那時起人們就知道:在觸摸了被噴嚏或鼻涕污染的物品如桌子、門把手、鍵盤、鋼筆等,再接觸口、鼻就有可能被傳染。經常洗手有助於減少感染病毒的機率。洗手一般可將皮膚角化上皮 60% ~ 90%的微生物消除,若結合刷洗,微生物清除率可達 90% ~ 98%,因此,洗手是最簡單、最有效的預防傳染病傳播的方法。

但是隨着後疫情時代的到來,病毒隱匿週期拉長、在環境中的生存能力不弱、媒體屢屢曝光各類環境監測到新冠變異毒株等,勤洗手的方式仍然很重要,不過,在環境上降低病毒生存率更成爲重要抓手之一。

對此,有科技企業首創環境抗體-自消殺抗病毒功能材料。利用塗刷、覆膜等多種手段,以膜態覆蓋於物體表面(牆面、木製表面、金屬、大理石、陶瓷、塑料等)。一旦材料表面出現微生物病原體,抗病毒膜便會對病原體產生致命性攻擊,使病毒喪失活性,達到自消殺病毒的防護功能,構建環境抗體。

對新冠病毒殺滅率超過99%,功效持久不易脫落,可至少保持一年以上。產品已在北京冬殘奧會、深圳市隔離酒店、銀行、學校、隔離酒店送餐、消毒機器人上廣泛使用。

科技防疫,各類手段層出不窮

疫情常態化面臨的防控挑戰不小,科技防疫企業先行。進入防疫第三年,科技賦能防疫包括以上手段,但絕不限於此,還有諸如:

數字洗手液:科學家發明了一種數字洗手液UVLEN,可以使用智能手機的手電筒來清潔手部,利用高科技的紫外線在10秒之內消除手部表面的細菌。研發者表示可以與任何智能手機兼容,使用者只需要將設備連接到手機手電筒上即可。

充電消毒口罩:2020年口罩是稀缺資源。以色列海法,研究小組人員在實驗室演示他們發明的一種可重複使用,並自行消毒的口罩,可通過充電加熱來消殺口罩上的病毒,以實現重複利用。

智能語音電梯助手:疫情襲來,爲了實現電梯的無接觸式,各種奇招頻出,如牙籤、衛生紙、塑料手套等;而科技企業爲了實現真正的無接觸,以降低交叉感染,研發生產了諸如感應式(手指指向樓層,不需要按)、語音呼叫樓層(選層)等。

無人駕駛輕型卡車:一臺無人駕駛卡車一天可以配送大約500箱的物資,充分減少的人羣的接觸,完成戶外的物質配送。

打贏疫情防控狙擊戰,離不開科技的強有力支撐,科技的創新也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