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來逛博物館:山西博物院——地上地下看山西

俗話說:地上文物看山西,其實山西地下的文物也極其豐富。作爲中央和地方共建的8+3座國家級重點博物館之一,山西博物院足夠逛上一整天。作爲省級博物館,逛一下山西博物院,你可以瞭解到山西有哪些著名文物、重要的古建築、佛寺、石窟、晉商大院、墓葬等,可以說是瞭解山西的一扇窗戶。

概說

山西博物院位於太原汾河西岸,毗鄰山西自然博物館、太原圖書館、中國煤炭博物館。倒金字塔造型的新館落成於2005年,正中是以鎮院之寶晉侯鳥尊爲原型設計的logo。和這兩年新建的博物館相比,山西博物院的規模不算很大,不過它還有個青銅分館,展品也很豐富(兩館經常有文物輪換展出,有機會可以都看看)。

山西青銅博物館展出的晉公盤

山西博物院現有藏品657474件,其中珍貴文物40418件,包括一級文物2135件,禁止出國文物4+2*0.5件(詳見後文),無論藏品總量還是珍貴文物數量,在全國各省級博物館中都排名前列。博物館建築面積92380平米,展廳面積36304平米,以上數據應該都包括了青銅分館。

山西是古建築大省,又有大量先秦墓葬,所以山西博物院的青銅器、造像、石刻、壁畫收藏都很突出。此外,山西博物院也是少數常年展出大量書畫的省級博物館之一。博物館免費開放,可提前3天預約,大廳可領取各展廳導覽,上面標註了重點文物的位置,方便遊客打卡(展品有輪換,不一定都能看到)。每層都有飲水點,設施也算不錯。

晉字的X種寫法

2023年4月1日,山西博物院完成了基本陳列的全面改造。新的基本陳列以“晉魂”爲主題,共展出3431件精美文物,其中1238件文物爲首次展出。基本陳列大體由7個歷史文化專題(在2、3樓)以及5個藝術專題(在4樓)展廳構成,主要聚焦先秦至魏晉南北朝的山西,以及建築、佛教造像、戲曲、晉商等重點領域,並沒有像雲貴地區的省博那樣涵蓋整個歷史時期。

基本陳列-歷史文化專題文明搖籃

主要介紹山西的舊石器和新時期時代文化,分爲人類遠祖和華夏直根2個單元。

人類遠祖

西侯度遺址發現的史前刮削器、石核等,距今約243萬年,西侯度遺址是中國已知最古老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之一。山西已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達500餘處,文化序列比較完整。

丁村人石器以及化石複製品。距今10萬年前,山西出現了形態和現代人類相似的早期智人丁村人,丁村遺址是我國在北京周口店以外發現的首個大型舊石器時代遺址。

距今2.8萬多年前的峙峪遺址出現了我國最早的石簇(箭頭),表明當時的人們已經能製作弓箭。

華夏直根

距今約7000年,山西地區進入新石器時代,這些仰韶文化早期的陶器,就是新石器時代早期先民的遺存。

1926年,中國現代考古學先驅李濟主持了西陰遺址的發掘,這是中國人第一次獨立主持的現代田野考古。這些彩陶器就出土於夏縣西陰和垣曲下馬村遺址,屬於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

彩繪蟠龍盤,出土於襄汾陶寺遺址,距今約4300-3800年。陶寺是當時少見的大型都邑,已經有宮城、貴族、平民居住區的劃分,被認爲可能是堯都的所在。社科院也有件類似的彩繪蟠龍盤,是禁止出國文物。

陶寺文化土鼓,看起來有點像水罐。

陶寺文化玉神面,不巧出差了。

興縣碧村遺址出土的卜骨,碧村遺址和石峁古城同時,當時山西、陝西、蒙古交界地帶出現了大量修築在險要地勢,設防嚴密的石城。

夏商蹤跡

主要介紹山西夏商時代的歷史,分爲大夏之墟和殷商重地2個單元。

大夏之墟

雖然考古發掘並沒有證明夏代的存在,不過文獻中記載的夏代都邑,大多在今山西南部一代。這些陶器和箭簇,來自山西運城東下馮遺址,按年代算應該屬於夏代。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已經出現了青銅箭簇,開始進入青銅時代。

殷商重地

殷商時期,商王朝直接統治着出產銅礦和鹽的山西南部,而山西的中部和北部,則分佈着鬼方等與商王朝若即若離的方國,呈現出商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融合的特徵。

商代寢孳方鼎,出土於曲沃曲村,上面鑄有銘文和鑄造時間,表明這件銅鼎是商王康丁賞賜侄子寢孳,用於祭祀其父親稟辛的宗廟彝器。這是商代少見的有長篇銘文的標準器,可用來斷定紀年。

獸形觥,出土於靈石旌介商墓。觥是種酒器,商人愛喝酒,成語觥籌交錯中的觥,說的就是它。商代的觥特別喜歡做成長角的造型,上博也有件造型相似的商代父乙觥。

靈石旌介商墓出土鐵刃銅鉞,河北省博也有件類似的。商代時中土一帶還不能冶煉鐵,這件銅鉞的鐵刃,可能是冶煉過程中偶然形成的。

龍形觥,出土於呂梁石樓桃花莊墓葬,屬於禁止出國文物。這是我見過造型最特別的觥,雖說名字叫龍形觥,但看起來似乎更像鱷魚。腹部裝飾有鼉紋和夔龍紋,特別是鼉紋,即鱷魚紋,在青銅器裝飾中極其少見。傳說龍形觥是姜子牙爲民祈福的神器,姜子牙可能就是石樓人(具體哪裡人,沒定論)。

鴞卣,出土於石樓二郎坡遺址,看起來挺可愛。鴞就是貓頭鷹,卣也是種酒器。

青銅靴形器,出土於柳林高紅遺址,很小的一件器物。

長得像觸角的雙球鈴,出土於保德林遮峪遺址。

虎飾匕形器,出土於石樓桃花莊,上面的老虎看起來非常呆萌,匕就是勺子的早期版本。

青銅和金飾品,出土於石樓桃花莊、保德林遮峪遺址。上面這些金屬製品的畫風和中原地區差別很大,屬於草原風格的北方系青銅器,有學者認爲,石樓桃花莊一帶可能就是古代鬼方的所在。

晉國霸業

主要介紹晉國從建立到稱雄的歷史,分爲肇基河汾、爭霸春秋、三晉稱雄3個單元,美中不足的是對三家分晉後的介紹比較簡略。

肇基河汾

西周初年,叔虞封唐,居河汾之東。燮承繼父業,改唐爲晉。這部分介紹的是西周晉國的創業史。

一進門,大家把鎮館之寶晉侯鳥尊圍得水泄不通,實在拍不到人散去後的照片。尊是祭祀時的盛酒器,鳥尊昂首回望的造型看起來非常神氣,內有銘文“晉侯乍向大室寳尊彝”,據此推斷,它可能屬於唐叔虞之子晉侯燮。

晉侯鳥尊出土於曲沃晉侯墓地,大約製作於西周中早期,屬於禁止出國文物。鳥尊出土時已支離破碎,之後經北大和上海博物館專家修復,終於重回本來面目。

叔虞方鼎,原件藏於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這是迄今發現唯一一件唐叔虞自作之器,內有銘文48字。

晉侯蘇鍾,出土於曲沃晉侯墓地,屬於禁止出國文物。晉侯蘇鍾共16件,其中14件因盜掘流落香港,後被上海博物館買回收藏,剩餘2件出土於曲沃晉候墓地8號墓。上面的銘文記載了周厲王三十三年,周厲王親征東國、南國的歷史,對研究西周和晉國曆史,以及歷史斷代有重要價值。

鳥蓋人足盉,出土於晉侯蘇夫人墓。盉是溫酒、調酒用具,鳥蓋人足盉上爲朱雀,下爲蛇龜,寓意夏至和冬至,足爲人形,寓意聖人揹負。

晉侯溫鼎,出土於晉武侯夫人墓,下面有托盤,可以放木炭保溫。

晉侯夫人組玉佩,出土於晉穆侯次夫人墓,屬於禁止出國文物。整組玉佩由玉璜、玉珩、衝牙、玉管、綠松石珠、瑪瑙管等組成,共有204件,全長約158釐米,完整展現了西周的用玉製度和晉國的制玉工藝。當時的貴族渾身佩戴那麼多玉器,舉止就不得不文雅起來。

爭霸春秋

春秋時期,晉國崛起爲五霸之一,晉楚爭霸成爲春秋歷史的主旋律。

春秋人足方盒,出土於聞喜上郭墓地,其實很小一個,“銅人擡棺”的造型看起來很別緻。據推測,這可能是古人的粉盒,或者放小物件的盒子。

放大看,和晉侯鳥尊的造型有幾分相像

荒帷,出土於絳縣橫水倗國墓地。荒帷是周代貴族的喪葬用具,相當於棺材罩,古人模仿居室的帷幄,蓋在上方的叫荒,垂於四周的叫帷。這件是目前發現最古老、最大、保存最好的荒帷。

春秋蟠龍紋方壺,出土於侯馬上馬墓地。

春秋荀侯匜,荀國位於今山西省新絳縣一帶,後被晉國所滅,荀國文物存世極少。

春秋鳥形飾和青銅手柄。

三晉稱雄

春秋晚期,晉國公室衰微,最終,三家分晉,各自稱雄,拉開了戰國的帷幕。

侯馬盟書,書寫在玉石之上,是春秋晚期趙簡子同其他卿大夫間舉行盟誓的遺物,也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條約實物之一,青銅分管也陳列了一部分玉片。

盤子比光盤直徑略小,上面的紋飾也很精緻

戰國銅棲立人擎盤,出土於長治分水嶺,盤子下有活動部件,可靈活轉動。這件器物尺寸不大,做工非常精巧,具體功能尚待進一步研究。

春秋夔龍紋銅建鼓座,出土於太原趙氏墓地,是三家中趙家的鼓座。

高柄小方壺,出土於趙卿墓。趙卿就是趙簡子,這種形制的壺,大約興起於春秋末年。

民族熔爐

主要介紹秦漢到隋唐,山西地域民族融合交匯的歷史。分爲長城內外、平城時代、別都晉陽、異域來風4個單元。

長城內外

山西北方地處農牧交界地帶,長城橫貫其間,農牧文明在此碰撞,這部分主要介紹秦漢時期的山西。

胡傅酒樽,出土於右玉大川村,當時屬於匈奴、漢族雜居地域。酒樽重約百斤,通體鎏金彩繪,融中原器型和草原裝飾於一體,技法非常罕見。

胡傅溫酒樽,和胡傅酒樽同時出土,器型較小,裝飾更加精緻。周身裝飾有浮雕虎、牛、羊、猴等十多個動物。

西漢雁魚銅燈,燈光燃燒時產生的煙氣可通過魚腹和雁頸導入盛水的雁腹,防止空氣污染。

四神染爐,出土於朔州平朔漢墓,上面可放調味醬,下面可放木炭加熱,是當時上層社會的食器。

西漢草原風格的銅飾牌,一直到南俄羅斯烏克蘭都可以找到類似的飾牌。

平城時代

南北朝時期,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大同成爲北魏的都城,這是平城作爲北方政治軍事中心的輝煌時代。

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大同司馬金龍墓出土漆畫屏風板(複製件),屬於禁止出國文物。這件屏風是以漆作爲顏料繪製而成,實質是板上繪畫,屏風的另一部分藏於大同市博物館,這就是山西省博的另半件禁止出國文物。由於漆木器難以保存,不常展出,所以沒能看到原件。

北魏智家堡棺板畫,繪製於木板之上,是瞭解北魏社會生活的重要資料。

大同出土北魏伎樂俑和舞俑,雖然造型簡單,但非常生動,彷彿能感受到雜技表演者的專注和圍觀者的興奮。

孫龍石槨,出土於榆社河窪村,石棺雕刻質樸、還有準確的紀年,是研究北魏前度洛陽猴山西墓葬文化的重要資料。

北魏石雕人物動物硯,雕刻有蓮花形筆插以及騎象、舞蹈、角抵等內容,是北魏時刻的佳作。

別都晉陽

東魏時期,今天太原西南的晉陽成爲高歡的霸府,北齊建立後,晉陽升級爲別都,這是太原歷史上的高光時刻。

北齊婁睿墓出土武士俑、鎮墓獸等,看起來都是一家人。

北齊徐顯秀墓出土騎馬陶俑,臉上都掛着北齊的微笑。

徐顯秀墓彩繪石雕墓門,神獸的造型和飛動的線條感,讓我想起前幾天看的北齊壁畫。

北齊黃釉蓮花尊,蓮花造型體現了佛教的影響。

異域來風

北朝時期,山西地區諸族交融,這裡甚至可以看到中亞的粟特商人和波斯珍寶。

隋代虞弘墓石棺槨,發現於太原王郭村。虞弘是來華的粟特人,粟特人善於經商,北朝以來沿着商路大批來到中國。石棺槨以漢白玉雕鑿,爲三開間仿木結構歇山頂建築。雖然整體造型是中式建築,但上面的浮雕和彩繪卻帶有濃郁的波斯和中亞風格,描繪了宴飲、樂舞、射獵、行旅等場面,見證了當時中外密切的文化交流。

北魏時期波斯風格的狩獵紋鎏金銀盤、童子葡萄紋鎏金銀高足杯、人物動物紋鎏金銀高足杯。北朝時期,薩珊波斯使者曾5次造訪平城,出現波斯式器物也就不奇怪了。

北魏磨花玻璃碗,不知道是波斯傳入還是本土製作,總之在中國古代,透明玻璃器還是不多見的。

北齊胡人俑,足以入選表情包的造型。

北齊鼓吹騎俑,出土於賀拔昌墓,圓滾滾的造型挺可愛。

佛風遺韻

主要介紹山西的佛教藝術,以造像爲主。分北朝風貌、盛唐氣度、宋明世相3個單元。

北朝風貌

北朝時期,佛教空前繁榮,著名的雲岡石窟、天龍山石窟即開鑿於這一時期。

北魏南涅水造像塔,石塔每一級四面開鑿佛龕,頂部安放塔剎,雕刻題材豐富,爲民間捐資建造而成。

北魏程哲碑,青石質,仿造石窟式樣雕鑿,融造像碑與墓誌一體。

北周陳海龍造像碑。

東魏白石雕釋迦立像,北魏早期的佛像帶有外來風格,到了東魏時期,佛像造型已經中國化,呈現出秀骨清像、褒衣博帶的時代特徵。

北齊釋迦七尊像,正反面都有彩繪,其上雕刻有佛、弟子、菩薩、供養人、力士、童子、佛塔、飛天等形象。

北齊鎏金力士像,忽然來了個寫實造型,畫風不同的,感覺簡直不應該是這個年代的作品。

北齊釋迦頭像,說一個人長得很佛,大概就是如此吧。

盛唐氣度

唐代時期,佛教造像風格轉向豐腴健美、雍容華貴,所謂盛唐氣度。

唐代鄧峪石塔,由底座、塔身、塔檐、塔剎四部分組合而成,曾遭盜竊,最終恢復如初。

釋迦坐像,展廳特地佈置成石窟藻井的畫風。

唐代菩薩立像,可能因爲頭部遺失的原因,感覺身體看起來特別美好。

唐代白石雕阿難立像,阿難和迦葉都是佛陀的弟子,經常成對出現。

宋明世相

宋代,佛教各派走向融合,乃至與中國傳統信仰結合,石刻造像逐漸衰退,其他形式的彩塑、木雕、壁畫、水陸畫等逐漸流行起來。

朔州崇福寺徵集遼代觀音菩薩立像,相對唐代,這一時期的佛像風格轉向寫實。

北宋羅漢坐像,由鐵鑄造,也是寫實風格。

右玉寶寧寺徵集明天順年間天藏菩薩畫像。

一些明清時期的銅鎏金佛像,有些帶有西藏風格。

戲曲故鄉

山西被譽爲“中國戲曲藝術故鄉”,本展廳分爲戲曲先聲、搬演人生、梆音徹響3個單元。

戲曲先聲

從先秦到隋唐五代,已經有說唱、假面等表演形式,可以稱之爲戲曲先聲。

西漢俳優俑銅鎮,造型簡約中帶着滑稽。俳優是古代以樂舞諧戲爲業的藝人,他們發展出了最早的說唱、滑稽藝術。

北齊婁睿墓等墓葬出土的樂舞、鼓吹陶俑。

搬演人生

宋金時期,隨着城鄉經濟的發展,最早的雜劇、戲曲逐漸誕生。元曲四大家中有三位,就和山西有關。

金代戲劇磚雕,想起小時候看的連環畫場景。

平定西關金代墓葬雜劇壁畫,可以看到,金人的官服其實和宋人差不多,但髮型還是很特別。

金代戲劇中的各種角色,出土於運城稷山縣化峪3號墓,感覺都可以當表情包。

金代侯馬董明墓戲臺及雜劇俑仿製品,展現了金代戲臺的構造,以及戲劇場景。

梆音徹響

明末清初,梆子戲興起,一直傳揚至今。

明代瓷制胡人樂舞陶俑。

清代雲龍紋紫檀鼓,戲班子的樂器。

清代緙絲戲服,成本可不低。

天下晉商

明清時期,晉商興起,本展廳分爲淵源、輝煌、承傳3個單元。

淵源

明初,依託北部邊防需求以及開中制的推行,晉商通過經營糧鹽逐漸興起。

描繪山西人制鹽的場景。

輝煌

清代,晉商創立了中國第一家票號,從此走向輝煌,一度票號遍天下。

當鋪場景復原。

清代日升昌號的印章。

清末裕和德錢莊錢帖及印刷板。

清代晉商用的精緻小秤。

承傳

昔日繁榮的晉商已經成爲歷史,但他們留下的大院和文化依舊流傳。

喬家大院模型。

明代木雕關公立像,關羽是山西人,關公崇拜興起于山西,晉商也普遍崇拜關羽。

基本陳列-藝術專題土木華章

開門就是以敦煌五臺山圖壁畫爲原型的彩繪

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是全國古建築第一大省,數量多、時代全、種類齊、精品多,土木華章展廳分爲早期營建、大唐遺構、千年法式、精工華築4個單元,系統呈現了山西的古建築發展史。

早期營建

從地穴、棚屋到成熟的木結構建築,雖然山西並沒有留下唐代以前的建築,但考古發現和文物、壁畫上的建築圖像,足以讓我們瞭解早期建築的風貌。

漢代綠釉陶樓,出土於運城聞喜縣。

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門樓圖,展示了北朝門樓的特徵,尺度較大,有現場感。北齊壁畫博物館看到的是複製品,原作在這裡。

北魏宋紹祖墓屋宇形石槨。

北朝空心磚,古人看來也講究減重,節省材料。

北齊厙狄迴洛墓出土木建築部件。

大唐遺構

山西保留了全國大多數的唐代、五代建築遺構,包括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南禪寺大殿。

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的模型,這是我國現存的少數唐代建築之一。

佛光寺東大殿後檐柱頭斗拱的一比一複製模型。

建築模型可以觸摸,甚至連標牌都有盲文版,還是第一次在博物館看到盲文標牌。

展板上介紹的山西現存唐五代木結構建築。

千年法式

宋代,隨着《營造法式》的頒行,中國古建築的規範、結構、造型趨於確定。山西現存有全國75%以上的遼、宋、金時期木構建築,蔚爲大觀。

應縣木塔模型,展板上還有剖面圖、分解圖等。

宋代醬黃釉獅子脊獸,原本是太原芳林寺的建築部件。

宋代彩釉塔式罐。

繁峙巖山寺文殊殿壁畫的復原,新探訪目的地+1。

中國古代斗拱的演變。

精工華築

山西現存元明清建築2.5萬餘處,元代建築數量居全國首位,這部分呈現了元明清建築的發展。

芮城永樂宮重陽殿元代琉璃鴟吻,鴟吻是中國傳統建築屋頂上的一種裝飾,一般爲龍形或魚形。以前遠看不覺得,近看才知道原來那麼大。

清代的龍穿花卉琉璃脊飾。

明清時期的壁畫聖母朝會圖。

關於壁畫和建築彩畫的介紹。

永樂宮的元代琉璃香爐。

二十八宿彩塑,收集於汾陽太符觀,展出了其中的8尊。二十八宿是道教的崇拜對象,彩塑高約1.2米,造型寫實生動,彷彿身邊之人。

玉韞華夏

分爲美石有靈·禮儀以彰、潤澤以溫·喻瑞喻德、清室雅伴·靜瀲芳華3個單元,介紹了中華文明有着獨具一格,系統深厚的玉文化。

美石有靈·禮儀以彰

新石器時代,中國古人發展出禮儀用玉的傳統,在祭祀、朝覲、盟誓、賞賜、喪葬等儀式中廣泛使用玉器,並在西周形成制度。

黎城縣出土神面紋玉戚,這是迄今所知僅有的明確出土地點的神面紋玉戚,上面雕刻的可能是神明的形象。

西周人首神面紋玉戈,出土於曲沃晉侯墓地。玉戈上的細線,每毫米距離有五六根,不知道是用什麼技術雕刻的。

西周綴玉覆面,出土於曲沃晉侯墓地,是流行於西周到漢代的一種喪葬面具。

潤澤以溫·喻瑞喻德

君子佩玉,佩玉兼具裝飾和禮儀功能,是中國古代玉器中數量最大,種類最多,延續時間最長的門類。

西周晉侯墓地出土玉項飾。

晉侯墓地出土西周玉罍,造型和紋飾都類似青銅器,非常少見。

西周玉鹿。

西漢螭紋玉劍璏,古代劍上的裝飾。

清室雅伴·靜瀲芳華

唐代之後,玉器逐漸走下神壇,走向世俗,其裝飾意義變得越來越強。

明代的青玉松下老人玉山子。

清代荷葉形瑪瑙碗。

清乾隆時期白玉嵌寶石描金碗,玉石半透明質地,這是清代工匠仿造痕都斯坦玉器(印度玉器)製作的。

一套清代玉器——獸面紋獸耳活環、青玉蕉葉紋方觚、紫檀木嵌銀絲嵌玉菱角方盒。

清代碧玉龍鈕印,一看用的人就應該很有權勢。

翰墨丹青

陳列中國古代的書畫作品,分繪畫、書法2個單元。由於書畫保存比較困難,很多博物館平時不會大規模展出古代書畫作品,山西省博日常有書畫看,這點很難得。

*.其實山西省博最突出、最有特色的繪畫藏品是壁畫,不過分散在各個展廳,不在翰墨丹青館。壁畫有時有特展,婁睿墓、九原崗、水泉樑的幾幅壁畫藏品,現在在北齊壁畫博物館展出。

*.同樣爲了便於保存,博物館的書畫展品一般都會定期輪換,我貼出來的只能供參考。

繪畫

元代起蛟圖軸,越早的畫作,一般博物館收藏、展出得越少。

明代藍瑛,秋溪放棹圖軸。藍瑛是浙派後期的代表人物。

清代王原祁,曉煙宿雨圖軸。王原祁是清初四王之一,可以說是當時最著名的山水畫家之一。

清代黃慎,蘇武牧羊圖軸。黃慎是揚州八怪之一,這幅畫看起來有點眼熟,像是語文書裡的蘇武牧羊插畫。

清代高其佩,鬆鷹圖軸。

清代吳昌碩,鳳仙圖軸。吳昌碩是清末民初最著名的幾大畫家之一,以篆刻書法技法入畫。

明代傅山,書畫冊。傅山是明末清初的山西人,精通醫學、書畫、經史,太原有好多他題字的牌匾,他就是武俠小說裡的傅青主。

書法

明代傅山,詩文手稿冊。傅山是本地人,這邊他的作品自然就比較多。

明代祝允明,草書杜甫詩軸。祝允明是吳門四才子之一,祝枝山是也。

明代倪元璐,草書五律詩軸。倪元璐是晚明官員、書法家,1644年自殺殉國。

清代伊秉綬,楷書五言聯。傳說現代的方便麪就源自伊秉綬創制的伊府麪。

方圓世界

貨幣可能是很多博物館中規模最大的藏品。山西博物院藏有數十萬件古代貨幣,體系完整,尤以三晉貨幣最爲突出。展廳分爲貨幣萌芽、先秦鑄幣、制行銖兩、寶文千年4個單元。因爲上博貨幣館的藏品很全,而且大一統朝代貨幣比較類似,所以這部分我看得比較快,沒多拍。

*.山西博物院有一些波斯貨幣,在民族融合展廳。

貨幣萌芽

從海貝到銅貝,商周時期,中國的貨幣逐漸走向成熟。

商代銅貝,出土於保德林遮峪。

先秦鑄幣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鑄造了刀幣、布幣等各種金屬貨幣,種類多樣,紛繁複雜。

西周的鏟形工具和原始空首布。

戰國的各種布幣。

錢幣上的晉字。

制行銖兩

秦漢時期,複雜的貨幣被統一爲天圓地方的方孔銅錢,從秦代到隋唐,五銖錢歷經了700多年的滄桑歲月。

一展櫃的古錢幣,感受到壕的氣息。

寶文千年

唐武德四年(621年),始鑄“開元通寶”,從此以後,中國貨幣進入以年號、國號加上通寶、元寶等組合的寶文時代。

金代的貞祐寶券五十貫鈔版,也就是印刷紙幣的雕版。

明洪武金錠,重約2千克。它的出土彌補了中國以往沒有出土大金錠的空白。

八路軍敵後根據地的貨幣。

瓷苑藝葩

中國在國外的別稱,是瓷國,博物院收藏有山西本地燒造以及來自其他窯口的大量瓷器,分爲星火積著、三晉窯火、國瓷天工3個部分。

星火積著

主要陳列先秦至南北朝,乃至宋元時期的各地瓷器,梳理瓷器早期發展史。

西周青釉原始瓷洗。

北齊婁睿墓出土青釉貼塑獸面紋龍柄雞首壺。

遼代定窯白瓷三叉提樑壺。

北宋耀州窯青釉劃花執壺。

南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刻劃花水波紋碗。

三晉窯火

展示山西本地窯口燒造的的瓷器,其風格大多比較粗獷,融合北方各地技藝。

金代大同窯黑釉剔花捲葉紋梅瓶。

元代懷仁窯黑釉雞腿瓶。

元代渾源窯絞胎紋高足碗。

元代渾源窯鈞釉玉壺春瓶。

金代孟家井窯絞胎折沿盤。

金代介休窯白瓷褐彩牡丹紋盒。

金代三彩虎枕。

國瓷天工

主要陳列明清以來的瓷器,以景德鎮窯瓷器爲主。

明代何朝宗瓷塑白瓷達摩立像,何朝宗是江西人,生於福建德化,德化以白瓷出名,何朝宗以瓷塑聞名,兩者結合,就有了上面的白瓷瓷塑。

清乾隆爐鈞釉瓶。

臨時展

山西博物院本館1樓,頂樓過廳和周圍附屬樓設有一些臨展廳。我來的時候,有個太原龍泉寺唐代地宮出土五重寶函的小展。

五重寶函以石函、木槨、銅槨、銀槨、金棺的順序由外向內依次安放。其中最內部的金棺中藏有23粒佛舍利子,見證了古印度舍利瘞埋文化與唐代傳統喪葬思想的結合,上圖是鎏金銅槨。

銀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