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健康行業週報 | 「溪礫科技」獲3000萬美元A輪融資;資本百億豪賭的合成生物菌株,開始賺錢了嗎?
近年來,醫療健康產業創新不斷涌現,並發展成爲最活躍的行業之一,36氪見證和陪伴着這一領域創新企業的成長,併爲行業帶來專業的聲音。
爲此,36氪推出了“醫療健康行業週報”這一欄目,接下來將定期發佈,爲讀者提供資本、政策、財務、新產品等多角度的行業資訊。
7月28日醫療健康行業週報請查收。本次週報收錄了本週醫療健康領域的融資新聞。
融資投資
近日,36氪獲悉,溪礫科技(ReviR Therapeutics)完成3000萬美元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龍磐投資領投,老股東鼎暉投資、五源資本、雅億資本持續加投,晶泰科技、CMT研究基金會(CMT Research Foundation,CMTRF)跟投。
本輪投資將用於進一步建設ReviR自主開發的AI藥物研發平臺VoyageR,並結合AI技術與ReviR團隊豐富的藥物研發經驗,持續推進已有亨廷頓舞蹈症(HD)管線以及包括腓骨肌萎縮症(CMT)、肌萎縮側索硬化(漸凍症,ALS)等多種神經系統疾病相關管線的臨牀前和臨牀階段的開發。
溪礫科技成立於2021年,是一家結合AI技術進行靶向RNA小分子藥物研發的生物科技公司,通過藉助前沿技術及AI藥物研發平臺VoyageR進行更有效、安全的靶向RNA療法研究,以期解決腫瘤及遺傳性疾病長期未被滿足的臨牀需求……(點擊此處獲悉詳情)
晶核生物宣佈完成近億元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華金投資和華金大道聯合領投,泰格醫藥跟投,老股東高榕創投和驪宸資本持續投資。融資資金將主要用於JH02的全球臨牀I/II期試驗、68Ga-JH03/177Lu-JH04的中美IND申報及臨牀開發,以及後續多個創新性管線臨牀前研究和國際合作。
醫學分子影像企業光脈醫療完成數億元融資。本輪融資由上海生物醫藥基金領投,東方富海管理的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成都)交子創業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跟投。2007年,光脈醫療率先將碲鋅鎘(CZT)半導體探測器應用於醫療成像領域,打造了世界上第一個數字心臟專用單光子發射及計算機斷層成像系統(SPECT系統)D-SPECT®。2018年光脈醫療面向全球市場推出第一款可實現涵蓋I-131等多種核素直接顯像的高能全環型數字化SPECT/CT產品VERITON-CT®,能夠高效實現體內核素藥物的成像和劑量測定,已成爲核醫學診療中的重要工具。
浙江值的醫療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廣州見素資本領投並連續追投,杭州西湖科創投、廣東鉅誠資產等跟投。本輪融資資金將主要用於針對特發性脊柱側彎的智能可穿戴醫療設備的臨牀研究、產品開發與報證,研發與經營管理人才梯隊建設,以及在數箇中心城市打造緊密貼近臨牀剛需的線下旗艦醫療服務機構。
高端生物醫學影像技術提供商武漢慧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本輪由武漢市倚鋒灼華創業投資合夥企業、廣東鐵信資本有限公司共同投資,融資將用於公司研發能力提升、產品線佈局拓展,市場開拓擴大以及產業鏈上下游的優化。慧觀生物創立於 2022 年 9 月,專注於先進細胞影像技術的開發。公司以自主創新的光場調控技術和類腦式 AI 圖像算法作爲核心技術,致力於爲市場提供高端影像學儀器與服務。
36氪新風向
2024年,批量看了上百個合成生物創業公司後,投資人張毅(化名)還是沒能果斷出手。他就職的基金,彈藥充足,確定要投這個代表未來的賽道,但當下還沒找到理想標的。
“理性設計生命、合成萬物”的科技熱潮,疊加“雙碳”政策驅動,令合成生物學在2021年時成爲一級市場大風口。資本泡沫那兩年,一些創業公司估值擡高到二三十億人民幣,但至今仍未實現規模化業績,PS倍數高企,“即便打折賣,也接不起”。
張毅想過按照生物製造的邏輯,投估值低、做大宗產品(脂、酸、醇等)的早期技術型企業。但這要求小公司融大錢建大廠、搞定碳源、挑戰巨頭成本,難度係數過高。對比之後,他暫時決定還是選高附加值化合物,尋找一個類似重組膠原蛋白這樣的爆品。
在分子選擇上,峰瑞資本合夥人馬睿想找“量產規模、附加值、市場空間”比較平衡的品。“那些規模在5000-10000噸之間,有一定量產規模門檻、附加值較高、市場空間也不錯的,”他認爲現在選這類品更踏實,而不是再去追求超高附加值的新分子,或動輒幾十萬上百萬噸量產規模的大宗……(點擊此處獲悉詳情)
眼睛再一次乾澀難耐時,楊蕾停下敲鍵盤的動作,下意識地摸向托特包裡的玻璃酸鈉滴眼液。確診乾眼症的第三個月,她依然十分依賴人工淚液。在這家媒體公司裡,“花錢買眼淚的人”並不少,因爲幾乎所有人的工作都離不開電腦和手機屏幕。
相較於青光眼、白內障等致盲性疾病,乾眼症的臨牀痛點沒有那麼痛,但這不妨礙一些患者用“不致死、但生不如死”來形容患病體驗。
“完全是惡性循環”,繁重的工作面前,醫生“少用眼、多休息”的提議略顯奢侈,楊蕾只好壓縮閒暇時花在手機上的時間。饒是如此,不時來襲的乾澀、異物感、灼燒感,總會拖慢趕稿子的進度,加重日常焦慮、導致失眠。不佳的睡眠質量又加劇着乾眼症狀,繼續擾亂生活,以致於楊蕾“幾次都在想要不要乾脆轉行”。
在IT、設計、互聯網等“密集用眼型行業”,的確有人因眼睛不堪重負而轉行。電子屏幕時代,手機儼然已成了“人體新器官”,原本更多是退行性疾病的乾眼症,出現在越來越年輕的人羣身上。
據《2023中高端眼科設備行業白皮書》數據:2022年中國乾眼症患者接近3.6億。每4箇中國人中,可能就有1個人受困於這一疾病……(點擊此處獲悉詳情)
失控,往往是突然出現的,即便之前一些小事已有徵兆。
張黎母親開始有頭昏、記性差等症狀時,被當做了輕度腦梗,“以爲不算嚴重”。但有一天,母親在購物軟件上兌換優惠券失敗,突然“變得很狂躁,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會”,緊接着她忘掉了自己和家人的名字、房間的佈局。直到她的方位感和安全感全部消失,張黎才被醫生告知,這就是阿爾茲海默症(AD),也就是常說的“老年癡呆”。
臨牀上,此時是很多阿爾茲海默症患者、家屬求醫問診的起點。但從疾病進展來看,在這個階段,多數患者已到了“積重難返”的中、重度階段,藥物治療很難起效。
直到近期,兩款針對早期阿爾茲海默症患者的治療藥物取得進展:7月上旬,禮來的Aβ靶向新藥Donanemab獲批在美國上市,成爲FDA全面批准的第二款AD治療藥物;目前,該產品也已被中國國家藥監局納入優先審評品種名單。另一款來自渤健/衛材的同類型AD藥獲批更早,近期已在中國投入臨牀使用……(點擊此處獲悉詳情)
AI繼續“狂飆”。幾乎所有人都曾沉浸於“多模態”、“大模型”等概念帶來的狂喜或驚訝中。但當前,如何將AI嫁接到行業內部,如何利用AI產生真正的能效等,成爲熱議話題。
具體到應用層面,“技術爲先、場景爲重”是基本的邏輯。
“相較於‘AI+醫療’,我覺得更多的是‘醫療+AI’。我們的角色是賦能者,服務患、醫、藥”。近日舉行的百度健康產業生態大會上,談及自身定位,百度大健康事業羣組總裁何明科數次強調“賦能”。
基於何種場景賦能?圍繞“以患者就醫旅程爲主路徑,滲透醫患藥各環節”的策略,百度健康目前已形成五大產品:面向普通用戶的AI健康助手,面向醫患雙端的在線醫療Copilot,核心面向醫院的“AI智慧門診”,大模型的私有化產品CDSS,核心面向企業的靈醫開放平臺產品。
靈醫開放平臺將面向醫療服務提供API 1000萬token的免費額度。據悉,在純To B場景,百度健康已形成5大核心API+3大產品套件+Ν個基礎API的能力集合,行業付費客戶累計超過100家,助力企業經營提質、增效、降本……(點擊此處獲悉詳情)
編輯:海若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