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教“信息科技”課程理解 | 信息科技數字化課程資源建設生態:育人目標、環境、方法與評價一體化構建

圍繞信息科技課程資源的開發,本文探索了圍繞育人目標達成的融信息科技課程資源環境建設、實施方法及應用評價爲一體的信息科技數字化課程建設生態,提出課程資源開發必須堅持育人爲本,注重資源的迭代更新,建設資源共同體。同時,通過信息科技數字化課程資源建設生態的構建,推動信息科技教育的創新和發展,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不僅明確了信息科技課程的性質、理念、目標、內容和學業質量要求,還針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提出“圍繞信息科技教學指南和學生學習手冊,開發配套資源”,指出了資源開發的基本原則、內容要求和責任主體,突破了早期以紙質教材指導教學的單一模式,體現了數字時代多模態學習特徵,既爲信息科技教學帶來了更多的方法與可能,也促使信息科技教材走向多元化轉型期。

課程資源開發原則

信息科技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需要圍繞“立德樹人”基本原則,從育人目標、環境建設、創新方法及評價機制等方面進行一體化構建,營造動態的,具有更新、迭代能力的課程資源建設生態,幫助學生在不斷完善的智慧化教育環境中實現個人成長。

1.堅持育人爲本,落實立德樹人

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以育人爲導向,圍繞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以及信息社會責任核心素養的培養,幫助學生建立對信息的敏感性和鑑別能力。所以,在課程資源的開發過程中,教師應設計能夠讓學生體驗從問題的識別到解決方案形成的全過程的活動。例如,通過模擬真實的社會問題,讓學生運用信息科技手段進行分析和解決,不僅能夠提升他們的實踐能力,還能夠加深他們對信息科技在現實生活中應用的理解。同時,課程資源還應當包含豐富的案例研究和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夠在真實或模擬的環境中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同時幫助學生在信息社會中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爲準則。

2.注重迭代更新,體現時代特徵

信息科技是一個快速發展的領域,新技術、新應用層出不窮。因此,信息科技課程資源的開發必須緊跟時代步伐,及時反映數字時代的新技術、新方法、新成果,以確保教學內容的時代性和前瞻性。課程資源應定期進行更新和迭代,關注信息科技發展動態及在社會各領域的應用,這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幫助他們建立起與現實世界緊密聯繫的知識體系。

3.倡導共建共享,建設資源共同體

信息科技學科具有動態性、創新性和跨學科性的特徵,這就要求教育資源的建設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更新和優化。在這一背景下,“倡導共建共享,建設資源共同體”的理念應運而生,旨在通過集體智慧和協作精神,實現教育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和最廣泛共享。資源建設共同體的參與者,不僅包括教師和學生,還涵蓋了教育行政部門、學校管理層、家長以及社會各界人士。

課程資源環境建設

1.數字資源的開發與應用

信息科技課程資源應以《課標》爲依據,以發展學生數字素養與技能爲目標,以教學指南和學生手冊爲核心,承載信息科技課程教學內容的素材性課程資源、支撐教學實驗的條件性課程資源,以及兼具素材性和條件性的綜合性課程資源。

信息科技課程資源的開發應當以培養學生的數字素養和技能爲目標,其中包括信息獲取、處理、分析和創新應用的能力。通過這些資源,學生可以學習如何安全、有效地使用數字工具和網絡,以及如何在數字化世界中進行批判性思考和創造性表達。

課程資源的 核心組成部分 是教學指南和學生手冊 。教學指南爲教師提供了系列教學活動的指導,包括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等方面的指導。學生手冊則包含了學習目標、學習活動和自我評價的指導,幫助學生明確學習路徑,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素材性課程資源是指可以直接用於教學和學習的材料,如教學視頻、課件、案例研究等。這些資源應當具有高度的互動性和實用性,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理解和掌握信息科技的基本概念和技能。

條件性課程資源主要是指支持教學實驗和實踐活動的資源,如實驗室設備、在線實驗平臺、虛擬仿真環境等。這些資源可以爲學生提供實踐操作和探索的機會,使他們能夠在真實或模擬的環境中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

綜合性課程資源是素材性和條件性資源的結合體,既包含了教學內容,也提供了實踐操作的條件。

2.智慧學習環境的構建

智慧學習環境建設旨在促進數字化學習,實現學習的智能化與高效化。智慧學習環境能夠實現物理環境與虛擬環境的融合,提供適應學生個性特徵的學習支持和服務,包括學習效果、學習工具與資源的效能等。

智慧學習環境的建設主要包括六個方面,即泛在的網絡接入、適宜的學習空間、可信的學習工具、適應性學習資源、可靠的數字終端、安全的網絡環境。

智慧學習環境的應用場景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互動性強、信息豐富、易於訪問且具有管理能力的網絡平臺。平臺支持學生進行協作學習、遠程學習和自主學習,同時提供必要的學習工具和資源,如在線討論板、實時反饋系統和個性化智能推薦引擎,以增強學習體驗和效率。二是能讓學生參與實踐的信息科技教學實驗室。實驗室應配備最新的計算機硬件、專業軟件以及物聯網設備等,以便學生能夠進行各種信息技術的實踐操作。

通過智慧學習環境的構建,可以爲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路徑推薦、實時的學習反饋和學習分析,支持學生進行項目式學習、團隊協作和創新實驗,促進學生實現數字化學習與個人成長。

3.個性化學習與資源多樣化支持

個性化學習要求教師能夠利用學生的學習數據進行分析,從而爲每個學生定製個性化的學習計劃和資源,幫助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取得最佳效果。個性化學習離不開豐富的資源支持,數字化資源的多樣化特徵正好滿足這一需求。

多模態的數字化資源可以滿足在線課程、模擬實驗室、遊戲教學、在線測試和案例研究等教學需求,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合適的學習路徑。在信息科技學科的個性化學習過程中,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幫助教師通過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來更好地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風格和需求,併爲學生提供定製化的學習資源和輔導。

教師也應該充分利用已有的平臺資源,不僅要成爲有效利用優質資源的探索者,更要成爲優質共享資源的建設者。例如,對於如何藉助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把已有優質教育資源更好地融入教學,以及如何結合本地、本校特徵開發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等問題,可以將其作爲課題納入教師的教育目標及實踐計劃。

4.本土化資源建設與育人環境的協同

信息科技育人環境的構建與資源利用必須重視本土化特徵,即根據本地文化、教育、經濟背景等狀況開發與本地實際相結合的信息科技課程資源。

教師可以結合地方特色文化和產業優勢,開發相關的多媒體資源,使學生能夠在熟悉的文化背景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信息科技知識;

學校可以通過獲得社區支持、本地企業、高等院校合作等方式建立支持信息科技教學的實驗室和創新實踐基地。這些實驗室不僅要配備基本的硬件設施,還需融入最新的信息技術,如物聯網設備、人工智能套件等,爲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學習機會。

課程資源開發要點

1.教學方法與課程資源的整合創新

信息科技教師需要深入思考數字時代的學習究竟呈現出怎樣的規律,以及如何基於數字時代的學習本質和規律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對教與學產生的效益,進而促進教學的數字化轉型。

教學的數字化轉型對教師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教師需要通過學習提升自身的數字素養,理解教學的規律與本質,掌握靈活而有效的教學方法與策略。教師可以採用項目式學習、翻轉課堂、協作學習等模式和方法,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課程資源的創新整合包括利用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創建沉浸式學習體驗,或者通過編程工具和應用程序開發平臺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數字化學習環境需要教師更加關注能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的深度學習,這些方法和資源的整合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還能促進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所需的關鍵技能。

2.資源的遴選與二次開發

信息科技教師在資源的遴選和開發中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們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資源開發的策劃者和執行者。因此,在確保資源的科學性、實用性和前瞻性的同時,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學習興趣,以保證資源的有效性和吸引力。

對已有資源的遴選需要基於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目標,教師要能從海量的數字資源中挑選出反映最新科技趨勢、支持核心素養培養的資源,這些內容不僅包括預設的教材和在線材料,還包括開源軟件、互動工具和模擬平臺等。二次開發則涉及對現有資源的調整、優化和補充,以適應特定的教學環境和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3.學生認知水平與資源的適配性

信息科技課程資源的開發必須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需求。例如,對於初學者,可以提供基礎的圖文教程和視頻講解;對於進階學生,則可以提供更復雜的編程項目和挑戰性任務。此外,教師還可利用數據分析工具來跟蹤學生的學習進度,根據學生的反饋和學習成果,調整資源的難度和內容,確保資源的適配性和有效性。

資源的選擇與使用要求教師關注學生的認知負荷問題,在優化資源呈現的同時,提供恰當的挑戰性任務來促進學習,鼓勵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資源之間的有意義互動,達成深度學習。

課程資源評價體系

1.“教-學-評”一致性

“教-學-評”一致性要求教學活動、學習過程和評價方法相互協調,共同支持學習目標的實現,其核心在於:清晰的目標設定;教師的教、學生的學以及對學習的評價應該具有目標的一致性;“教-學-評”一致性指向有效教學;“教-學-評”一致性的實現取決於教師的課程素養與評價素養。

圍繞目標達成,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需要思考“爲什麼教”“教什麼”“怎樣教”“教到什麼程度”的問題。在信息科技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需要將評價活動融入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確保教學目標、學習活動和評價標準之間的一致性,從而實現有效教學。

2.評價工具的開發與資源利用的反饋循環

《課標》強調信息科技課程要樹立正確的評價觀念,堅持以評促教、以評促學,體現“教-學-評”一致性。要加強過程性評價,完善終結性評價,引導教學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教與學方式改革,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信息科技課堂教學倡導學生自評、互評與教師評價結合的多元評價方式,爲提高教學效率,可以開發或藉助在線測試平臺、作業自動批改系統和學習管理系統等工具輔助評價,幫助教師收集作業、測試、學習成果與反思等數據,並將數據分析結果反饋到各評估主題中,推動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促進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活動的不斷優化與改進。

評價結果的應用是資源更新的關鍵驅動力。在信息科技課程中,評價結果不僅用於指導學生的學習,還可以爲教材和資源的動態更新提供依據,使教學內容及時反映國家戰略、政策,以及國際科技前沿。評價結果還可以用於學生個性化學習路徑的設計,通過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爲學生提供定製化的學習資源和活動,從而實現教學資源的個性化適配和持續更新。

評價工具作爲課程資源的組成部分,在使用的過程中與其他課程資源可以形成一個反饋循環,使教師能夠根據評價結果調整教學資源,優化教學方法,持續實現資源的迭代、更新和有效利用。

信息科技課程資源的開發與應用是信息科技教育適應數字時代挑戰的關鍵。以《課標》爲依據,以發展學生的數字素養和技能爲核心,結合智慧學習環境的構建和個性化學習資源的支持,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成效。

本土化資源的建設與育人環境的協同,結合教學方法的創新與資源的二次開發,將進一步促進信息科技教育的個性化和適應性。

評價體系的構建與資源的有效整合爲教學資源的持續更新和改進提供了動力,確保了教育活動與學生學習需求的一致性。

基於育人目標、環境、方法與評價一體化構建的信息科技數字化課程資源建設生態,將是信息科技課程實現育人目標的有力保障。

相關推送:

義教“信息科技”課程資源建設 | 信息科技數字化課程資源建設生態:育人目標、環境、方法與評價一體化構建

義教“信息科技”課程資源建設 | 初中信息科技課程資源建設的實踐與思考——以跨學科主題“雲南非遺”課程資源建設爲例

本文作者:

竇懷宇

雲南省昆明市第八中學

雲南師範大學

文章刊登於《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4年第08期

引用請註明參考文獻:

竇懷宇.信息科技數字化課程資源建設生態:育人目標、環境、方法與評價一體化構建[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4(08):18-21.

歡迎訂閱

點擊圖片即可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