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習主席爲何強調“和”“合”傳統

中央周邊工作會議剛剛結束,習近平主席今年首次出訪即將在周邊起筆。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三場國事訪問將爲中國同三國關係發展擘畫新藍圖,也將爲周邊命運共同體建設注入新動能。

大國與周邊如何相處,是國際關係中一個重要命題。從全球視野看今日中國同周邊國家關係,沒有欺壓與盤剝的門羅主義舊邏輯,只有遇事好商量、一同謀發展的新氣象。國際風雲變幻,爲何中國能開創大國與周邊相處新範例?

文化,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思考視角。

“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歷史是一面鏡子,它照亮現實,也照亮未來。

2015年,在越南國會的這段闡述,講清楚了中國選擇的文明根基:“中華民族歷來愛好和平,‘和’的民族基因從未變異,‘和’的文化源遠流長。早在2400多年前,中國古人就提出‘禮之用,和爲貴’。和平的願望紮根於中國人心中,融化在中華民族的血液裡。”

和平發展思想是中華文化的內在基因,講信修睦、協和萬邦是中國周邊外交的基本內涵。

歷史長河中一路攜手,中國同周邊國家在文化理念上有很多契合之處。東南亞就是典型例證。山水相連,血脈相通,中國和東南亞有文字可考的交往史長達2000多年。中華文化追求的仁愛尚德、謙恭自省、敏而好學、止於至善,同樣是東南亞人民所推崇的優秀品質。

近些年,中國同東南亞國家的文化交流日趨密切。今年是中越建交75週年暨中越人文交流年,一系列黨際、青年、友城交流活動陸續展開。從“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項目,到“舞獅”項目,中國同馬來西亞聯合申遺,傳承共同的文化記憶。同爲文明古國,中國同柬埔寨在文化遺產保護、藝術、教育等領域不斷加強合作,民心相通持續推進。

文化的力量,遠不止於情感聯結。思想的交流,文明的對話,於無聲處影響對國與國關係、自身與世界關係的把握。

幾十年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之所以在亞洲誕生,是因爲它傳承了亞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傳統。今天,在這個對抗與強權不斷上升的時代,亞洲貢獻給世界的不應只是亞洲製造、亞洲市場,也應有應對挑戰的亞洲智慧、亞洲方案。這也是爲何習近平主席在各類外交場合一再強調亞洲價值觀、亞洲方式。

亞洲價值觀,推崇和平、合作、開放、包容,賦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萬隆精神新的時代內涵,爲地區團結、開放和進步提供理念引領,推動全球南方國家團結自強,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完善。

亞洲方式,堅持相互尊重、協商一致、照顧各方舒適度,爲正確處理國家關係、推動建立新型國際關係提供思路,爲化解摩擦分歧、實現相互成就貢獻方案,在這個各國命運與共的時代展現獨特價值。

“把‘和’、‘合’的傳統理念付諸彼此相處之道,把修睦合作的薪火世代傳承下去”,習近平主席着眼的不只是傳承文化、賡續傳統,更是夯實亞洲和平穩定的根基。

馬來西亞交通部前部長翁詩傑對中國抉擇深有感觸: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植根於中華文明“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傳統,契合亞洲國家追求和平與發展的共同願望;當前國際局勢充滿不確定性,中國持續深化與周邊國家的關係,爲地區穩定與繁榮注入了寶貴的正能量。

如何與周邊相處,折射一個大國的世界觀、秩序觀、責任觀。今天,世界面臨着開放還是封閉,前進還是後退的重大抉擇。堅持立己達人、協和萬邦的中國,將攜手周邊國家在開放合作、和合共生的道路上篤定前行。

策劃:杜尚澤 馬小寧

撰文:胡澤曦

海報:田興洲

編輯:王萍萍

校檢: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