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可都是“非遺版”春節!
就這個文化自信,爽。
2024 年 12月4日, 中國申報的 “ 春節 —— 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 ” 通過評審, 正式列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作爲每個中國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沒有之一,春節承載着太多含義。闔家團圓,除舊迎新,是過去與未來的交織,是大國與小家的融合,是千里遊子,共賞一輪月的鄉愁。換新衣,拜大年,春節,是傳承千年歲月後磨鍊出的極致中式浪漫。
申遺成功是世界對這場千年盛會的認可。五湖四海的民俗與文化,在2025首個非遺春節,全部敲鑼打鼓,操辦起來!
大多數地區的春節從臘月二十三就開始了,祭竈神,大掃除,貼春聯,逛廟會,放爆竹,吃 餃子/元宵,走親戚,領紅包……春節申遺發起者馮驥才說“春節是中華民族最大的文化遺產”,除了這些耳熟能詳的習俗,各地都有獨屬於自己的慶祝方式,這些地域性極強的文化特色,也是華夏文明最珍貴的瑰寶。
板凳龍
板凳龍又稱梅竹燈,起源於漢代,最初演變自 “ 舞龍求雨 ” 的宗教活動,目前仍舊是南方地區常見的節日慶祝民俗。家家戶戶的板凳首尾相連,凳上 整齊地 擺上花燈,儀仗隊開路,什錦隊壓陣,龍虎大旗獵獵作響,百米龍身千人扛起,鑼鼓震天,燈火通明,氣勢磅礴。
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潛口鎮蜀源村板凳龍
龍,作爲傳統民間信仰,向來象徵着百姓對未來的美好願景。光輝搖曳之間,是一個古老農耕民族對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虔誠祈願,這不僅僅是一場視覺盛宴,同樣是文化的凝結。
浙江金華東陽非遺板凳龍製作工藝人文景觀
鬧社火
社火,就是在節日中扮演的各種 雜戲,包含了踩高蹺,舞獅,扭秧歌,打鐵花等,之前網上流行的 “ 關公胯下過,關關難過關關過 ” 就來自社火集會。它最初起源於百姓對於土地和火的崇拜,由此產生的祭祀活動。後來衍生出了娛樂的意義,規模愈加盛大,內容十分繁複。目前常見於西北地區,表演和曲調都熱情豪放,一如西北高原人民的性格基調,樸實又痛快。
蘭州竈火醉關公。
民間有句話叫: 關公袍下過,關關難過關關過
魚燈
魚燈起源於宋朝,最初意在保佑村落平安,避免火災。至今安徽地區每逢年節依舊會有熱鬧的魚燈遊行。由毛竹青片編織出骨架,上面覆蓋韌性極佳的錦紙,紙上彩繪魚鱗,內部點燃蠟燭,不同地區的魚燈外形或許不一樣,可含義卻大差不差——吉祥與幸福。
遊行時大扁燈開路,來往爆竹相送。魚燈隊從祠堂中魚貫而出,像一隻流光溢彩的長龍劃破長夜,將祝福送到千家萬戶。
安徽歙縣瞻淇村新年游魚燈
文化,是歲月長河凝聚出的頌歌,而我們身處其中,要學習,要體會,同樣,也要塑造。
近年爲了保護環境減少煙花爆竹燃放後,產生了不少“年味淡了”的聲音,然而無人在意的角落中,數字化轉型卻已經悄無聲息地滲透進了春節的方方面面。可謂是:時代變了!
重慶銅梁龍舞龍打鐵水非遺表演 —— 銅梁火龍無舞
絢麗多彩的燈光秀代替了煙花;電子爆竹聲聲爆響,照樣能讓年獸瑟瑟發抖;紅包不用再往兜裡塞,還是電子轉賬來得更實在一點;線上春晚一年比一年辦得好;線上集市同樣很好逛;還有年初爆火的福建遊神,讓幾位世子也藉着短視頻走進了年輕人的心“趴”,最直觀的傳統魅力衝擊讓人直呼撐不住,紛紛加入遊行隊伍,成爲傳承大軍的一員。
時代變遷,生活方式也在改變。爲了將這些古老又璀璨的文明完整地傳承下去,創新與改變就 必不可少。對於國人來說,春節本身更像是一種意象,在過去,用爆竹聲和守歲閒聊來承載,將辛勤勞動一整年後的壓力頃刻釋放,讓自己放肆的沉溺在親朋環繞所帶來的歸屬感中去,再一起將最美好的想象賦予未知的明天。
福建民俗活動遊神
歸根結底無非是過去,現在,未來,都要好好的。
而時至今日,這份美好的願望不曾改變,只是這一代年輕人換了一種呈現形式,將新技術與舊傳統縫合,給春節,注入了全新的生機。
而這一次非遺的成功,同樣象徵着世界對於中國文化的認可。春節,或者說春節所代表的文化背景,將成爲世界文明王冠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
福建南靖土樓裕昌樓舞龍
這一代年輕人勢必要打破一生內斂中國人的刻板印象,他們踩在厚重歷史和無數先人的託舉之上,背後是強盛祖國給予的底氣,在這個文化交融信息互換的快節奏時代,張揚的,自信地用塑造他們靈魂與品格的文化驚豔整個世界。
或許未來,更多的中國節日和傳統文化都將登上世界舞臺。總有一天,這份文化自信會融入每個中國人的血液之中,無論他身在何方。
天涯海角,月共一輪。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
編輯:蘭昕雨
撰文:Toria
排版:Lydia
設計:許月明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