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制種大縣的種業振興路(經濟聚焦·推進農業科技現代化②)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甘肅張掖臨澤縣推進玉米制種產業鏈現代化發展

一個制種大縣的種業振興路(經濟聚焦·推進農業科技現代化②)

本報記者 王錦濤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14日 第 10 版)

核心閱讀

甘肅張掖臨澤縣是國家級雜交玉米種子生產基地,全國每100粒玉米種子就有13粒產自這裡。完善質檢機制,推廣智慧耕種,延長產業鏈條……近年來,當地多措並舉推進玉米制種產業鏈現代化發展,產業活力不斷增強。

登上瞭望臺,遠處祁連聳立,近處沃野連綿,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平川鎮的5000畝玉米制種示範基地在眼前鋪開。

立夏後,放苗忙,平川鎮平川村種植戶謝虎今年又擴大了種植規模,種了170畝制種玉米,“耕種有機械,收益有保障,種得多,掙得多。”

作爲國家級雜交玉米種子生產基地,全國每100粒玉米種子就有13粒產自臨澤。“全縣60%的耕地用於玉米制種、60%的農民從事玉米制種產業。”臨澤縣委書記張輝介紹,去年當地玉米制種產值突破25億元。

全程質檢,“黃棒子”結出“金種子”

育種在南繁,制種在臨澤。“11年來,我們在臨澤種出玉米新品種80餘個,這些新品種在各地都有所推廣。”甘肅潤豐源公司總經理彭慶太介紹。

每一個玉米新品種,國家對其發芽率、純度等指標有嚴格標準,不符合標準不允許推廣。“發芽率、純度分別達到85%和97%,且已通過國家或省級審定的玉米品種,才能在臨澤擴繁。”臨澤縣種子管理局副局長楊平說。

500平方米檢驗室,321臺檢測設備,年檢測種子樣品達3000份左右……走進位於臨澤縣的張掖國家級玉米種子生產基地種子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以下簡稱“檢驗中心”),幾名身着白大褂的工作人員正全神貫注於一項精密工作——對玉米種子進行純度檢測。

令人欣喜的是,臨澤擴繁的玉米品種發芽率和純度實現“雙升”:達到94%和98%。

“首先得益於臨澤的自然稟賦。”楊平說,臨澤北瀕巴丹吉林沙漠、南鄰祁連山脈,被譽爲“天然玉米種子生產車間”。玉米生長季恰逢祁連山冰雪融水豐盈,且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有利於有機物積累;收穫季氣候乾燥、空氣流動快,自然晾曬即可脫水。這種條件下產出的種子,發芽率、純度等均超國家質量標準。

“良種更離不開後天努力。”檢驗中心業務室主任李濤說,爲確保“黃棒子”結出“金種子”,在制種玉米授粉、收穫期,檢驗人員都要深入地頭抽檢。

以玉米種子真實性檢測爲例,制種企業申報什麼品種,就必須種什麼品種。爲防止出現“掛羊頭賣狗肉”現象,“檢驗中心通過和全國農作物品種DNA標準指紋數據庫互聯,做到了科學識假、準確辨假。”李濤說,2022年5月,中心又接入全國農作物種業大數據平臺,單位和個人都可查到所需種子的檢測報告。

同時,臨澤生產的玉米種子都持有“身份證”,從基地到市場,全程可追溯。“截至目前,臨澤已建成鎮級追溯點7個,生產基地質量追溯點31個。”楊平說,2017年以來,臨澤縣共發現各類涉種違法行爲16起,解決種子生產質量糾紛2起。

臨澤縣已探索開展衛星遙感制種基地監管,利用遙感資源、無人機、田間人員抽檢等手段,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的玉米制種基地監管網絡,爲每一粒玉米種子的安全裝上科技“芯”。

智慧制種,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

“前些年,一些農戶覺得玉米種植效益低,不願再種。”謝虎說,由於連年耕作、土壤退化,制種玉米畝產下降,加之人工費用上漲,種植收益日漸減少。

“讓更多人願種,關鍵在於科技創新。”楊平說。近年來,臨澤年均檢測土壤600多份,指導開展測土配方施肥10.5萬畝。同時,組建專家團隊,針對當地土壤特性,在制種玉米生產領域推廣使用凹凸棒生物有機肥。

凹凸棒石是一種具有棒狀晶體結構的含水富鎂鋁硅酸鹽礦物,臨澤已探明儲量佔全球已探明儲量的60%。經過科研攻關,以其爲原料生產出的有機肥,能增加土壤有機質、消除板結,有效解決制種玉米連作障礙等問題。“施上有機肥之後,感覺地‘有勁’了。”謝虎說。

去雄是玉米制種的關鍵一步,關乎種子優劣、糧食收成。所謂去雄,是將玉米的雄花去掉,促進雌穗生長和玉米籽粒發育。過去,臨澤主要依靠人工作業去雄,需在一週內完成,工作強度大、成本高、效率低。“高峰期每天工資400元,仍是一工難求。”臨澤縣一家制種企業的負責人史君君說,現在通過引進去雄機,作業效率大幅提高,一臺去雄機每天可作業100多畝,相當於200多人一天的工作量。

“大農機效率高,但投入較大,小農戶難以承擔,這就需要提供社會化服務。”臨澤縣田保保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潘峰說,公司是一家村集體性質企業,也是平川鎮農事的數據平臺,一頭連着28家社會化服務組織的180多臺農機具,一頭連着廣大種植戶的制種田,“我們統籌供需信息,合理‘派單’,以翻耕土地爲例,畝均爲農戶省錢20多元。”

應用北斗導航系統的無人駕駛播種機可實現鋪膜、施肥、播種一體化作業;植保無人機1小時可完成40多畝地的管護……依託社會化服務主體,臨澤不斷推廣新機具、新技術使用。截至目前,當地玉米制種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0%。

爲進一步提升產業發展水平,臨澤依託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通過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信息化聯動,實現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截至目前,臨澤縣已建成水肥一體化高標準農田20.76萬畝,建成玉米制種“五化”基地18.3萬畝。

延長鏈條,產業規模不斷壯大

臨澤制種產業已有40多年發展歷史,當地也曾遭遇成長的“煩惱”——制種企業不少,但實力參差不齊、種源品質不一,存在“大而欠優”的問題。

爲破解“大而欠優”問題,臨澤依據《張掖國家級玉米制種優質基地資源競爭性配置辦法》,讓優質基地優先保障優勢制種企業。

“依據企業生產經營指標、經營自律指標等條件,對全縣制種企業進行‘排名’。”楊平介紹,實力決定名次,優質基地按名次先後配給,並進行信息公開,實現了良企有良田、良田制良種。

制種基地上連研發、下連銷售,既讓一粒良種變爲億粒良種,又讓億粒良種撒向大江南北。“去年企業制種面積較之前增長了1萬畝,有效滿足了生產需求,年產值達4.2億元。”史君君說。

以競爭爲牽引,臨澤吸引了18家知名制種企業相繼落戶,培育規模以上種子企業3家、育繁推一體化企業1家,建成現代化加工中心14座、加工生產線24條,年加工能力達25萬噸。

競爭讓企業提質,也加速了區域協作。黑河沿岸的平川、板橋、蓼泉、鴨暖四鎮,都是玉米制種大鎮。過去各自爲戰,如今四鎮合作成立了玉米制種片區黨委,打破行政壁壘,優化資源配置,實現信息、農機具共享。

制良種、育新種,長於臨澤的玉米種子,正源源不斷地從河西走廊撒向全國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