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都不能少 浙江一對連體嬰手術分離姊妹均安

2022年10月26日,連體嬰姊妹從新生兒重症監護室被送至手術室。(浙大兒院提供)

一個都不能少,浙江一對連體嬰手術分離姊妹均安。主治醫師鈄金法在手術過程中。(浙大兒院提供)

澎湃新聞報導,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手術室,月26日上午爲一對腹部相連、共用臍帶的連體嬰兒,在出生40天后,經手術分離,姊妹均安。連體嬰是極罕見病症,發病率約爲10萬分之一。這是浙江於2000年施行大陸首例坐骨連體嬰分離術後,時隔22年,再次執行連體嬰手術。

這對自母體就緊密相連的姊妹,分開後又立即在兩個相鄰手術室同時進行胸骨、膈肌成型和腹壁修復手術,終於成爲真正意義上的兩個獨立個體。目前,姊姊妹妹均生命體徵平穩。

澎湃新聞報導,連體嬰罕見,連體嬰分離術更罕見。浙大兒院外科主任、新生兒外科主任鈄金法提供一組數據:連體嬰中有40%會在生產過程中出現死胎,只有18%能夠存活超過一天,並且只有其中一部分能夠有條件實施分離手術。

「這對胎兒還在媽媽肚子裡時,我們就做了多次會診,認爲在她們出生後是可以治療的。」鈄金法說。

她們的母親小藝(化名)是在懷孕22周時得知兩個胎兒是連體雙胎。雖然當地醫師和身邊人都勸她放棄,但母女連心,小藝堅持進一步檢查後再做判斷,前往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就診。

經浙大婦院、浙大兒院多次組織多學科討論,這對連體胎兒的腹部連接在一起,心臟獨立,肝臟有條件獨立,認爲目前醫療水準可以治療。

「每個孩子都關係着家庭的幸福,我們頂住了壓力,也做了很多努力,目標是『一個孩子都不能少』。」浙大兒院心臟中心主任舒強表示。

9月16日,小藝孕33周+4天時,雙胞胎姊妹在浙大婦院剖腹產出。這時,浙大兒院的轉運團隊已等候在產房,一小時後就將連體嬰兒收治於浙大兒院新生兒重症監護室。

姊姊出生重1950g,妹妹重1410克。經查體,雙胎兒皮膚相連,共用臍帶。妹妹有先天性心臟病,肝臟包膜與姊姊的肝臟包膜緊貼,前後徑1.9cm,之間可見臍靜脈。姊姊情況較好,除與妹妹肝臟包膜緊貼外,其餘未發現明顯異常。

出生第四天,圍繞手術時機和妹妹的先天性心臟病問題,浙大兒院新生兒重症監護室、新生兒外科、心臟外科、麻醉科、特檢科、放射科等團隊會診。結論是,等妹妹體重長到2公斤以上再做分離手術,風險更低。

接下來,是嚴密監控、靜心護理,等待時機。

「她們是連體嬰,也是早產兒。特別是妹妹,屬於極低出生體重兒,心肺、消化功能都不成熟。」浙大兒院新生兒重症監護室副主任馬曉路說,姊妹共用一個保溫箱,需要特別仔細地護理。

和單個嬰兒不同,姊妹倆腹部相貼待在一個保溫箱,連簡單的翻身、給藥,都至少需要兩名護士一起。出生沒多久,情況較好的姊姊已經可以自主呼吸。但妹妹還需要無創呼吸支援,營養供給也需通過靜脈注射。

給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妹妹做檢查也是一件難事。浙大兒院特檢科(超音波)主任葉菁菁需要反覆調整超聲檢查位置,每週監控其心臟發育情況。

好在她們一天天長大了--在保溫箱住了一個月後,姊姊體重增長至3.04公斤,妹妹2.3公斤。但新的問題出現了,姊妹倆體型差距拉大,而且姊姊比較活躍,常無意識地推開妹妹、拽掉妹妹的氧氣管,讓本就弱小的妹妹生長受限。

10月16日,經會診決定,是手術時候了。團隊決定在26日進行分離手術,由鈄金法主刀。術前一天,浙大兒院多科室手術預演,將各種可能出現的問題作出預案。「連手術牀從哪個通道推,都提前預演過。」手術室護理長趙杭燕說。

26日9時20分,分離手術正式開始。浙大兒院麻醉科醫師爲姊妹倆分別麻醉,主刀醫師鈄金法在超音波檢測下避開重要血管、臟器,快速進行腹部分離:「分開是第一步。因爲一旦手術過程中發生需要搶救的情況,兩個人挨在一起,是非常困難的。」

兩人一被分開,姊姊被迅速送至隔壁手術室,姊妹倆的胸骨、膈肌成型和腹壁修復手術同時進行。一切如預計那樣,手術過程非常順利。11時20分,兩邊手術完成。

「術後,兩個寶寶生命體徵非常平穩,腹部皮膚修復後也與常人相差不大。接下來,妹妹還需根據情況制定先天性心臟病手術方案,相信姊姊妹妹都可以度過難關。」鈄金法說。

22年前,浙大兒院進行大陸首例坐骨連體嬰兒分離手術。當時分離手術成功,但姊姊「寶寶」在術後因心肺功能衰竭夭折。26日,已經22歲的妹妹「貝貝」,特意爲這次手術連體嬰發去語音鼓勵:「22年前來到這個世界上時,我和姊姊也是連體嬰兒,感謝浙大兒院接納了我,並完成手術。我現在已經結婚了,並有了一個可愛的兒子。祝願今天分離的小寶寶,能夠很快恢復健康,希望大家給她們更多的支持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