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穿越時空的郵件

圖/薛凱文

【半夏/摘自《三聯生活週刊》2024年第41期】

我在讀研時參加了學校的一個社團,社團運營着一個微信公衆號,公衆號有個心理欄目叫「青春樹洞」,每週都與學生交流互動,我是這個欄目的負責人。有心理困惑的同學將問題匿名發到我的郵箱,我挑選一些有代表性的去諮詢教心理學的老師,再私下回復那些發郵件的同學。

就在幾個星期前,我整理電子郵箱時,發現了一封當年未讀的郵件。

那是當時一個讀大三的學生寫的,滿滿一螢幕的字都在講述自己的倒楣。他用了很多個激昂的歎號,彷彿在咆哮着訴說這一切:父母突然宣佈要離婚;期末兩門課的成績都沒及格;在網上向高中女同學表白心意卻遭拒絕,4年單戀無疾而終;最近錢包丟在了圖書館,裡面有身分證和半個月的生活費,他連着兩天問失物招領處也沒有結果…在接二連三的打擊下,他崩潰地寫下這封郵件,埋怨世界上所有的不幸都被他遇到了,最後一句話裡的「打算退學」和「人間不值得」異常扎眼。

這封郵件因爲標題不清,我當時略過沒有點開。時隔7年纔看到,我不禁覺得後背發涼,在那個年輕人的絕望時刻,我居然忽視了他的求助。

「同學你好,不好意思,我現在纔看到你在2017年給我發的郵件,如果你看到消息,可以回覆我一下嗎?讓我知道你現在很好,謝謝。」

我趕緊敲下以上文字,點了發送圖示後,陷入焦慮和自責中。還好自責沒有持續太久,我就收到了他的回覆。

「謝謝你還記得這件事,我現在很好,那時也很快就恢復了,不用擔心。」

我鬆了一口氣,但也產生了一些疑問,又問:「同學,我感覺那時你的心情很沉重,可是你剛纔又寫了『很快恢復』,你是怎麼做到的?」

他在郵件裡向我回憶了他的「快速治癒歷程」。

由於沒有收到我的回覆,他以爲自己遇到的是我們欄目看不上的一些小問題,既然別人看不上,那可能是他小題大做了,這麼一想就輕鬆了很多。父母離婚後,久久壓抑着的母親反而變得開心了,跟他打電話時語氣都歡快了起來;他掛掉的兩門課都是差一點兒就能考及格,只要補考時再細心一些就好了;即使失戀,短痛總比長痛要好;身分證丟了可以補辦…想到這裡,他就覺得自己想吐槽的每一件事都不值得抱怨了。他繞着操場跑了兩圈,去澡堂衝了澡,吃了頓飽飯,難過的情緒便悄然溜走了。

雖然沒有得到我們的幫助,但他靠着「自欺欺人」的心理安慰,也安全地跨過了那道坎兒,完成了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成長。

這也令我想到自己剛出國讀博的時候,語言的隔閡、生活習慣的差異全化作身在異國他鄉的苦楚,我怕家人擔心,但孤獨又無處訴說。幾近崩潰的我開始在網上寫日記,淋漓盡致地發泄情緒。寫完後,我長舒了一口氣,心情漸漸明朗起來。後來,我學會了觀察並記錄下身邊的「小確幸」,雖然日子仍然和往常一樣,但每一天都在我的筆下變得生動起來,也在我的心上跳躍起來。

成長,就是要依靠內在的力量,去跨越那一道道坎兒。畢竟流水的「幫助」、鐵打的「自救」,最強大的治癒方式就是自愈。

【更多精采文章請見《讀者雜誌》2025年01月號】

圖/讀者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