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鐘,就能救下1條生命嗎?

這兩天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新聞等媒體紛紛轉載一條醫生救人的消息,說的是杭州某體育館籃球場,一男子突發倒地,意識喪失並抽搐不止。

當地一位鄭醫生剛好也在現場,第一時間衝上去,判斷倒地者沒有意識、呼吸消失、摸不到脈搏,立馬給予心肺復甦,按壓三四十次之後,做了2次人工呼吸,倒地男子就醒了。

各媒體給予極大的讚譽,說“全程花了1分多鐘的時間,把一個完全失去意識的人,硬生生從死神手中搶了回來。”

按壓四十次也就是20幾秒,就能就活一個人?

其實,心臟驟停沒這麼容易救。

而心肺復甦也沒這麼神奇。

勇於救人是一種正能量。

但向公衆傳遞正確的急救認知也許更重要。

所以,夜鷹認爲,這個倒地的男子並非心臟驟停,更多的是一個癲癇發作的狀態。

有人一定會問,施救者是一個醫生,難道居然沒認出來倒地者是死是活?

這不奇怪,並且現實中的公共場所急救事件中還蠻多的。

無論是否醫護人員,在急救現場都會面臨很大的壓力。

壓力之下,有些人會忘記在心肺復甦之前要進行是否有呼吸的判斷。

一言不合就直接心肺復甦了。

有人在判斷呼吸脈搏的時候,所用的時間太短(低於5秒鐘),以至於沒能準確判斷。

也有人去摸頸動脈搏動,結果位置摸偏了,以爲沒脈搏,其實還有。

也有人在患者抽搐的時候,看到患者屏氣面色青紫或者泛白,以爲是心臟停跳,實際僅僅是癲癇抽搐。

以上就是人們在識別心臟驟停時,面臨的挑戰。

不能要求所有人百分之百能快速準確識別心臟驟停,但我們對醫護人員識別心臟驟停的能力應該有相對較高的要求。

即使醫護人員誤判心臟驟停,開始了胸外按壓,也應該在患者一旦有生命跡象時及時停止按壓。顯然上面一分鐘救人的現場,心肺復甦及時停止了。這很好。

但當我們回顧急救的時候,作爲醫護人員應該能反思到這並非心臟驟停。作爲媒體應該要注意,不要過度宣揚“1分鐘救一條人命”這樣的新聞噱頭,增加公衆的困惑。

事件很吸引人,精神很可嘉。但傳遞的急救認知理念是錯誤的。

雖然我們的聲音很小,無法與央視新聞、人民日報新華社相比,但作爲一個專業醫生,有必要說這些話去回答公衆的困惑,這是一種醫生責任。

如何準確識別心臟驟停,可以參考如下視頻

關注夜鷹,瞭解更多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