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程山水一程人,這個彭州人不一般!

《品鑑彭州》雜誌

以“文化視野·經典閱讀”爲宗旨

引領讀者品味彭州歷史文化

感受彭州發展脈搏

鑑賞彭州城市精神

這是值得每一個彭州人收藏的“寶貝”

至今,《品鑑彭州》雜誌已經出版發行了十四期,並在品鑑彭州微信公衆號上同步推送。新一期雜誌“出爐”,彭彭就收到了大家的花式表白

有“深情表白”的↓

有“吟詩作對”的↓

有“懷舊思鄉”的↓

今天彭彭就帶大家

走進本期的封面人物

趕緊來認識一下吧

作爲學者,陳廷湘活到老學到老,遨遊無涯學海,用知識改變命運;作爲師者,他傳道授業解惑,以拳拳之心寄語廣大青年學子。“飛”出彭州的山村,他是學術界赫赫有名的專家教授,而回到彭州的山村,陳廷湘的身上依舊有那個在鴨子河畔無憂無慮嬉水的少年的影子。

長於彭州

魂牽夢繞,情繫是故鄉

1948年11月,彭縣楠木鄉(今彭州葛仙山鎮)的山巒在初冬的暖陽下顯得格外清秀,山下的民居星星點點的分佈着,不遠處鴨子河的淺灘波光粼粼……陳廷湘就出生在這樣一個山水相依、風景如畫的小鄉村裡。

葛仙山鎮晨光

“小時候過得非常清貧,吃穿短缺是常有的事,但我卻感覺很快樂。”回憶起童年的那段時光,陳廷湘眼中總是閃爍着清澈的光。儘管過去了六、七十年的光景,但童年那種無憂無慮的日子,仍像放電影般一幀一幀地在腦海中閃回。春季萬物復甦、百花盛開,花園溝的梨花和李子花開了,似雪花般漫舞的花瓣鋪滿了山間小道,兒時的陳廷湘就在這裡嬉戲遊玩;夏天的山村,總有那麼幾天酷暑難耐,他就約上小夥伴們去鴨子河裡泡着,摸魚逮蝦;秋天最是忙碌,打穀子時渾身都癢的滋味兒現在想起來仍然記憶猶新;冬天最盼望的就是下雪的日子,打雪仗熱出了汗就去房檐下撇一根冰溜子吃……能夠盡情撒歡的童年,讓陳廷湘成了父母口中的“野孩子”。

陳廷湘在四川大學留影

1954年,村上的小學老師到陳廷湘家裡來走訪,告訴其家長明年應該送孩子上學接受教育了,用鄉野話說就是“牛犢子”要被“穿鼻子”拴起來咯。第二年,陳廷湘順利就讀楠木鄉小學,說是小學,其實就是一個寺院改造的學校,大部分老師每週都需要從彭縣縣城趕過來上課。陳廷湘在這裡讀到了三年級,“大躍進”運動開始,全民掀起了鍊鋼熱,校舍開始搬來搬去,高小時搬到了一個地主曾居住的舊院子上課。“學”無定所的日子裡,有兩位老師,在陳廷湘心中埋下了努力讀書、刻苦學習的種子。一位老師叫張玉瓊,是他的啓蒙老師,這位彭縣縣城裡來的老師很有責任心,儘管教學條件艱苦,但張老師一堂課也沒落下,幫助陳廷湘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正是這些好習慣,讓他受益一生!另一位老師名叫謝懷山,謝老師給大家講了一個故事:他當時初中畢業的時候,家裡要他考師範當老師,但他不願就此止步,還想繼續深造,就去偷偷考大學,最後卻未能如願以償。“謝老師講的這個故事給我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就是一定要考大學,老師都這樣,我也要考!我的動力就是這麼來的。”陳廷湘回憶道。

如今的敖平中學校園春景

1961年,陳廷湘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敖平中學,那時他小學班級裡有60多個學生,只有5個人考上了初中!在敖平中學讀書的日子裡,陳廷湘還加入了共青團,當了學生會的副主席,一邊認真學習,一邊做學生工作,不僅學習成績沒耽誤,綜合素質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三年後,他又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彭州中學。進校不久,他的班主任徐成通老師便發現了這個優秀的少年,於是,團總支委員、團支部書記成了他高中時期的履歷。一肩挑團建、一手抓學習,課餘時間還要組織同學們到鄉村參觀,教農民唱歌、識字,但陳廷湘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對於陳廷湘來說,團建工作還是很繁瑣的,但這並沒有成爲他鬆懈學習的理由,他反而是犧牲更多的課餘時間和休息時間,用來努力學習,只因爲他離心中那個考大學的目標已經越來越近了!“高一入校時,校長告訴大家彭州中學有考上北航、哈工大、成都電訊、北大、清華、川大的,當時那個動力大得不得了,年輕的時候精力也是無窮的。”

高一開學典禮上校長的話不斷鞭策着陳廷湘朝着目標前進,但時運不濟,剛剛讀完高二,十年動亂波及到彭縣,他遺憾地和高考失之交臂。於是,陳廷湘又以知識青年的身份回到了老家楠木公社,並擔任團委書記。

圓夢川大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志

1968年,再回到楠木公社生活、工作,陳廷湘已不再是那個無憂無慮的“野孩子”了。當時,他和另外兩名知識青年的宿舍被安置在了一位老鄉家裡,整天和老鄉們食同桌、住共居的日子,讓他深切體會到了吃穿困難的底層人民生活的艱辛。“每次交完公糧,就快要過年了,很多老百姓家裡都沒有什麼吃的。”看着大家過苦日子,陳廷湘心裡迫切地想要做點什麼。

於是,他和同期的另外兩名幹部合作,爲農民的溫飽問題尋找出路。大家想辦法從外地弄來了幾袋化肥,這在那個物資十分匱乏的年代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大家還學習農業知識,摸清了農作物的生長規律——只要能在芒種節氣前後幾天內把秧苗插完,就能提高畝產。但這並不容易,固化的觀念讓農民侷限於只要交夠公糧就行了,其餘的想法幾乎沒有。再加上芒種前大家剛剛忙完小春的農活,繁重的體力勞動讓大家無暇顧及水稻的搶栽,陳廷湘就主動承擔起了給農民做思想工作、動員勞動的任務。

2007年陳廷湘與研究生及青年教師探討學術

學生時期積累的羣團工作經驗,讓他善於溝通和協調,但陳廷湘依舊吃了許多閉門羹:“你一個地都沒種過的小夥子懂什麼。”眼看芒種節氣越來越近,陳廷湘靈機一動:不妨去做生產隊裡一位家庭條件優越的女青年的思想工作,只要從不幹農活的她下地幹活了,生產隊裡的人肯定也會加入勞動的!最終,在陳廷湘的再三動員下,女青年帶頭下地插起了秧,整個生產隊於是都動了起來,成功在芒種節氣一週內就將200多畝土地全部插完了秧。當年,陳廷湘所在生產隊的糧食喜獲豐收,成功解決了當地老百姓的溫飽問題。也正是因爲這件事,陳廷湘通過了黨組織的嚴格考察,順利成爲了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

如今的葛仙山鎮

“每當看到糧食豐收後農民臉上的那種喜悅,我心裡都十分觸動,但也不免有些遺憾,如果我能上大學多學一點知識、認知再廣闊一點,也許就能爲大家提供更大的幫助了。”在楠木公社工作的日子,充實也平淡,直到1977年高考恢復的消息傳到陳廷湘耳中,好似驚雷一般喚醒了他沉睡多年的夢想,哪怕他已工作穩定、已近而立之年。

“我還能參加高考嗎?”陳廷湘向上級反映了有關問題,當得到“能參加”的準確答覆時,距離高考只剩下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了。丟了十年的課本被重新拾起,他白天工作、勞動,晚上挑燈夜讀,昏暗的煤油燈、灌風的房間、殘缺的課本、繁忙的日常工作、寥寥無幾的休息時間……就是在這樣艱苦且緊迫的條件下,陳廷湘踏上了高考的戰場,爲夢想而戰,最終取得了248分(滿分300分)的好成績!

當四川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送到陳廷湘手中時,他眼含熱淚、嘴角顫動,耳邊似乎又響起了那個小小少年的聲音:“老師都要考大學,我也一定要考。”

上下求索

對話歷史,啓悟新徵程

在四川大學報到後,陳廷湘正式成爲了一名歷史系的學生,就此開啓了他40多年的歷史學研究之路。歷史系本科、歷史系碩士研究生、四川大學歷史系任教,而後又深造歷史學博士,陳廷湘的求學之路伴隨着改革開放的春風,學術界也隨之百花盛放、百舸爭流,學術氛圍十分融洽。

陳廷湘大學畢業證照片

在陳廷湘讀研期間,一次去中國人民大學訪學的過程中發生的事情讓他記憶猶新。當時,他原是想在人大找一位老師深入瞭解早期黨史研究大家彭明教授的著作,以便對自己的論文有所助益,但沒想到的是,他卻意外在人大的黨史資料室裡,和彭教授面對面進行了學術探討,這讓陳廷湘激動了很長一段時間。

“當時資料室裡一位50歲左右、身材非常魁梧的教授端坐在那裡看書,我就去向他請教彭明教授對早期黨史研究的見解,以及彭明教授還有哪些資料和觀點能否給我介紹一下,這位教授娓娓道來,非常親切地跟我談論了這個事情。交流結束後我要離開了,一問這位教授的名字才知道原來這就是彭明教授本人啊。”陳廷湘至今回憶起來還能清楚記得當時交流的各種細節,“彭教授告訴我,這就是教學相長啊。”

與彭明教授的意外邂逅,點燃了陳廷湘對學術的無限熱情。上世紀九十年代,此時已在川大歷史系任教的陳廷湘喜歡在下班後去培根路附近喝壩壩茶,在茶桌上與其他專家教授探討學術、與中外學者交流見解,甚至還引領了學術“沙龍”的風潮。

四川大學望江校區荷花池

最開始,培根路只有一兩家茶館。每天傍晚,陳廷湘和四川大學的其他專家教授都會來此喝茶、聊天,盡情探討學術,於是便吸引了很多川大的年輕老師和學生,也來這裡旁聽並展開各自的交流和探討。漸漸地,培根路的茶館越開越多,成爲了茶館一條街,這裡也變成了一個學術“沙龍”,甚至有了“如果到川大來訪學,不去培根路喝茶聊學術,就等於沒來過川大”的說法。

就是在這條茶館街,聽過陳廷湘中國文化史課的留學生——英國學者扶霞·鄧洛普,在課上得知了茶館街每天都有人聊學術,便循跡而去,在大家的討論中激發了對中國文化的熱情,並以川菜爲載體,出版了《魚翅與花椒》《川菜》《魚米之鄉》等多本烹飪類著作,成爲了中國美食的“傳教士”。特別是《川菜》這本書,先後在英國、美國等國家出版、暢銷,以一個獨特視角進一步打開了世界認識川菜乃至中國美食的窗口。

陳廷湘和他指導的博士生

如今已75歲的陳廷湘,早已桃李遍天下,但他從未停止對歷史的研究,現在他更主張以大歷史觀深刻理解新時代。大歷史觀就是要以大時空、大視野、大理論體系認識歷史,將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作比較,將以往歷史的內在邏輯和現在作比較,再用過去的歷史與未來作比較,從而對未來社會的走向做出一定預測的歷史認知,是用長遠的、比較的思維來看待問題的認識方法。爲了對家鄉和農村的發展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和長遠的思考,並兌現在楠木公社工作時在心中許下的諾言,陳廷湘多次回到彭州,在寶山村、花園村等地深入採訪調研,撰寫了多篇以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爲主題的文章,並出席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等名校的學術會議,發表多場學術講演。

2008年3月陳廷湘採訪寶山村時任黨支部書記賈正方時合影

特別是在哈佛大學參加學術會議時,陳廷湘以寶山村爲案例,講述了寶山村在時任黨支部書記賈正方的帶領下,歷經三次“探寶”:改荒山造田斷窮根、向羣山大河要產業、問綠水青山要未來……通過艱苦卓絕的奮鬥,把一個偏遠山溝裡又窮又落後的村莊,發展成爲了一個當時就擁有13億元資產的和美村莊!如今,寶山村已被命名爲“2019年度四川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示範村”。“當哈佛大學的專家學者聽完我的學術報告,並看見照片裡的寶山村,家家住別墅、戶戶有轎車,房前屋後花團錦簇,山林深處的溫泉酒店新穎別緻、避暑山莊鱗次櫛比……一幅精美的鄉村振興畫卷在深山裡徐徐展開,大家都十分感動,認爲這簡直是創造了人間奇蹟。”

清代衙門檔案陳列室

大歷史觀幫助陳廷湘重塑了對鄉村的認識,也引發了他全新的思考。當前,本應盡情享受退休生活的陳廷湘,仍在繼續發光發熱,他作爲首席專家,正帶領幾位博士生進行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清代巴縣衙門檔案”的整理與研究。據他介紹,“清代巴縣衙門檔案”現存11餘萬卷,其主體部分時間跨度長達180餘年,它全面反映了清朝至抗戰中期重慶地區的內政、外交、財政、經濟、軍事、文化、司法、民風民俗等各個方面的情況,是我國現存時間最長、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地方歷史檔案。檔案所記載的一字一句都需要陳教授團隊進行逐一整理:繁簡字、文言文、古今義……在旁人眼裡這是一件極其枯燥的事情,但這樣的研究,陳教授已經堅持了很多年。或許,對知識的無限追求、對學術的客觀嚴謹,在陳廷湘出生時就已刻進了他的基因:“正是家鄉彭州美好的自然和人文環境,讓我擁有了一顆堅定且強大的內心,能夠在歷史的長河、學術的海洋裡執着而淡定地遨遊。”

在陳廷湘看來,整理“清代巴縣衙門檔案”就是踐行大歷史觀的具體實踐,對歷史的觸摸和整理,能讓人的眼光更遠大、理論裝備更廣大、時空更廣大,“有了這幾個‘廣大’我才能看清楚一個民族的歷史、一個地區的歷史,它是怎麼變的、有什麼規律?我們才能對未來的發展提供意見,人類的進步不只是上層的進步、政治的進步,也不是世界上一些先進國家的進步,而是全人類物質生活條件提高到了一個水平,然後他們又認識到物質水平的解放對人類解放的意義,理解了這個解放對人的意義,才能在自己發展的道路上豎起一座新的里程碑。”

陳廷湘在四川大學望江校區荷花池

陳廷湘的人生之路,看起來似乎一切順遂,但實則充滿了波瀾。能從偏遠的小鄉村裡走出來,並在學術界取得如此成就,可見其對理想的堅定和對歷史的執着。如今,已過古稀之年的陳廷湘這樣寄語青年人:“發展的接力棒終將傳遞到青年一代的手中,我希望彭州乃至所有的年輕人都應該從人類解放的層面,來思考未來。”

陳廷湘,四川彭州人。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旅遊學院)教授,歷史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中國現代史學會副會長,全國優秀教師,四川省學術帶頭人,四川省教學名師,四川省優秀教師,四川省史學會川菜歷史專委會會長,中共四川省委統戰部、省民宗委《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彙編·四川卷》編委會副主任,四川省政府第二輪地方誌終審委員會委員,四川長征幹部學院客座教授,《長征學刊》編委,《成都解放紀念館展陳大綱》總撰稿人,現任四川大學中國西南文獻中心主任,成都市文史館館員。2005年,主編的教材《中國現代史》獲四川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007年,指導的博士畢業論文《中國經濟學社研究(1923-1953)》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出版《宋代理學家的義利觀》《天下·世界·國家——中國近代對外部世界認識史論》等專著和編著14部,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重要刊物發表學術論文70多篇。主持國家級、省部級社科項目9項(不含省市委託項目)。2004年以來,先後應邀出席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日本廣島大學等名校學術會議,發表多場學術講演。

期數:3061期

文:《品鑑彭州》雜誌第十四期 馬山山

圖:黃帥帥 張勇 高玉芹 劉海清 品鑑彭州 網絡

編輯:鄧茹月 責編:龍洋 審覈:馮豔麗

★轉載請標明來源,版權保護離不開你我的參與!

有一種成都生活,叫彭州!

“品鑑彭州”微信徵稿啦!

弘揚天府文化,傳播城市精神!

親愛的小夥伴們,“品鑑彭州”微信面向全網徵集優秀稿件啦!

主辦:彭州市委宣傳部

主編:王玉巖

副主編:葉韜 馮豔麗

責任編輯:樑丹 龍洋 劉倩

編輯:劉代萱 鄧茹月

出品:彭州市融媒體中心

彭州市融媒體中心舉報電話:028一68611355

你的每一個贊和在看,我都當成了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