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財社論:發展“大農業”要爲各類資源的進入提供更充分條件

日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再次強調了樹立“大農業觀”概念,這給積極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村的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更爲堅定的政策支持。

過去人們的印象中,農業就是生產糧食等,這是“小農業”;現在人們的思想觀念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將農業看作爲一個多元化的產業鏈條,其中既包括生產、加工、倉庫、運輸、銷售等,也包括各種和農業相關的工業產業和服務業,這就是“大農業”。

發展“大農業”,既要基於農業也要跳出農業。

“基於農業”的關鍵方面是保障耕地安全和糧食安全。沒有耕地就打不出糧食,沒有質量高的耕地也打不出更多更優質的糧食,所以保護耕地一直是被強調的重要方面。

自然資源部部長王廣華在2023年第5期《黨委中心組學習》上刊文稱,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隨着城鎮化、工業化持續推進,耕地佔用與保護的矛盾和壓力依然突出。新時代新徵程上耕地保護任務沒有減輕,而是更加艱鉅。

爲此,就要進一步健全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的耕地保護體系。

“跳出農業”就是要跳出既有思維,把農業作爲一個具有發展潛力的產業發展鏈條,這也是“大農業”的重要所在。

產業化融合是當今世界鄉村產業發展的大趨勢,我國在這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進展。去年,我國GDP總量超過了120萬億元,“第一產業”的增加值不到9萬億元。這看起來比例佔比不高,但“第一產業”帶來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並不是這個數據可以體現的。

過去很多城裡人去農村是“體驗生活”,現在很多城裡人去農村的民宿是去“度假”,民宿的消費價格不低。這帶來的人員流動、資本流動、意識流動都是不可忽視的。

發展“大農業”前景廣闊,也需要社會資本的廣泛參與。

早在去年4月,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國家鄉村振興局就聯合印發了《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指引(2022年)》,鼓勵地方根據各地農業農村實際發展情況,因地制宜創新投融資模式,推動資源整合、投資結構優化、投資效能提升。

上述《指引》還要求,要鼓勵社會資本探索通過全產業鏈開發、區域整體開發、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設立鄉村振興投資基金、建立緊密合作的利益共贏機制等模式,穩妥有序投入鄉村振興。

今年7月,農業農村部曾就全國政協委員有關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提案進行答覆。答覆中說,在健全社會資本投入農業農村政策支持體系上,2022年,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全年新增再擔保合作業務規模超過1.2萬億元。

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會同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加強對社會資本投入農業農村的引導和規範,加大支持力度,引導社會資本有序投入,爲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中共中央、國務院也曾印發《關於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意見》,其中指出,當前從制度與政策層面來看,對社會資本的激勵措施不精準、政策支持的連貫性和穩定性不強、牽頭管理責任部門不清晰以及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較滯後、要素市場與風險防範機制不完善等,削弱了資本下鄉意願。

本月11日到12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把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各類要素雙向流動。

要促進各類要素雙向流動就需要克服政策、體制等各方面的障礙。

總之,“大農業”是一個大概念,瞄準的是構建縱橫向融合的大產業格局,包括促進農業與加工製造、電商物流、文化旅遊等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實現農業與其他產業的橫向融合和一體化等。但要真正實現這一點,還需要人們思維的轉變、政策上的支持及爲各類資源進入提供更充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