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以智“慧”農 從傳統生產方式向精準高效轉變

人民網北京6月18日電 (記者杜燕飛)如何定義智慧農業,還是一個APP嗎?怎樣以智“慧”農,鋪好發展路徑?智慧農業,僅是農業的事嗎?在近日舉辦的首屆精準農業與科技合作論壇上,參會嘉賓表示,當前社會各界都在關注智慧農業發展。這是一條政策擴大支持、技術創新應用、場景集中落地的產業新賽道,智慧農業未來可期。

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春江表示,數字革命將帶來農業的數字經濟,推動農業生產方式發生重大變化,走向以數據爲基礎的智慧農業和數字農業新階段。當前,農業農村大數據跟工業大數據不一樣,具有地域性、季節性、多樣性、週期性、體量大、模塊多等特點。推進智慧農業的路徑是技術創新,重點是解決“卡脖子”和高成本的問題。要通過應用場景的驅動,在不同區域、不同生產類型間進行創新,突出人才隊伍建設,完善政策保障體系。

有參會嘉賓表示,發展設施農業是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途徑,是集約利用農業資源和農業投入品的重大舉措。發展精準農業要以科技創新應用爲動力,以市場需求爲導向,走“綠色、優質、高效、智慧”的發展路子。

“我們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工業機器人技術,來賦能我們傳統的農業生產,實現‘主觀經驗判斷’向‘大數據智能決策’轉變;‘傳統生產方式’向‘精準高效綠色’轉變。”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會精準農業專委會秘書長魏曉明表示,未來的產業發展,將通過獲得環境參數、動植物生長狀態、農機裝備作業工況等數據,實現精準感知;利用數據驅動和機理模型耦合,以產量最優、效益最優或能耗最優,實現精確決策;通過水肥一體化、環境調控、智能巡檢等裝備,達到精準執行。

參會嘉賓表示,農業產業將通過技術的創新和發展,實現生產管理從傳統向現代升級,大幅度提高土地的產出率、勞動的生產率和資源的利用率。這需要把信息科技和智能裝備技術、工業技術與農業生物技術進行有機融合,推動農業的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