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工具機業發戰爭財說法太沉重

外媒報導臺中的集盛國際興業公司涉及出口工具機零件到俄羅斯製造無人機等武器,該公司遊姓負責人昨(2)日面對記者詢問是否迴應此事,只說「沒有,謝謝」。

由於集盛(1455)是貿易商,工具機業界普遍表示未聽聞這家公司,但要說業者藉此發戰爭財,實在太沉重,背後涉及複雜的國際貿易關係。

遊姓負責人做工具機貿易,臉書有他和國外客戶合影,近年也在臺中開火鍋店。該公司主要營業項目爲CNC車牀、銑牀、磨牀等金屬加工設備,以及刀具配件的外銷,主要市場爲俄語系國家、歐洲、東南亞與印度。

臺灣工具機暨零組件工業同業公會表示,遊姓負責人並非該公會成員。記者另詢問數家中部工具機經營者,也多說未聽聞過集盛。

臺中精機董事長黃明和說,臺中精機在土耳其經營30多年,俄烏戰爭前每年就曾出口土耳其三、四百臺工具機,至今土耳其只要下單,公司仍會接單並生產、出口,也會在合約中依規定載明,工具機不能轉往俄羅斯等禁運國,土耳其方面也依約承諾。至於土耳其是否確實遵守,賣方實在難以瞭解。因而,美國要約束臺灣,不如直接約束土耳其。

他說,事實上臺灣有多家工具機產品都銷往土耳其,「做生意的哪有人下單不接生意的呢?」且若說工具機業者發戰爭財,實在太沉重,過於以偏概全。

另名工具機界大老也認爲,隨便爲工具機業者扣上發戰爭財的帽子,對業界殺傷力太大。

臺灣工具機暨零組件公會重申,公會在俄烏戰爭開始時,即長期關注事件發展,持續宣導會員廠商配合國際貿易署相關的國際出口管制規範。同時,公會也宣導會員廠商,嚴加約束經銷商或代理商銷售行爲,務必配合國際出口管制規範,切勿直接或間接將工具機或相關零組件產品,出貨至出口管制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