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放24天消失 林務局證實 東卯山黑熊遭槍擊

林務局也公開野放的決策過程,並說明東卯山黑熊可能因爲「返家行爲」遠離野放的「丹大野生動物棲息環境」。(林務局提供/林良齊臺北傳真)

野放24天后訊號消失並遇害的東卯山黑熊,經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解剖檢視發現,頭骨局部碎裂,身體有彈孔,疑似爲槍傷或其他兇器所致,而因案件已由檢警積極偵辦中,剖檢報告詳細資訊暫無法公開,農委會林務局籲外界暫勿揣測,靜待檢方調查;此外,林務局也公開野放的決策過程,並說明東卯山黑熊可能因爲「返家行爲」遠離野放的「丹大野生動物棲息環境」,最後在人爲活動頻繁的武界地區遇害。

東卯山黑熊於4月12日在南投信義鄉丹大山區野放後一路向北移動,最後進入仁愛鄉武界山區,追蹤訊號於5月6日消失,林務局追蹤人員於5月9日發現其遺體遭掩埋於距離武界產業道路不到100公尺處,後送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解剖,除初步證實死因與槍傷或其他人爲因素有關,家衛所也發現黑熊遺體脂肪層正常偏厚,身體狀態評分良好,腸道則有黑色團塊,推測自野放後的覓食狀況正常,食物來源應無虞。

針對有外界疑惑爲何擇定於丹大山區進行野放,林務局說明,考量東卯山黑熊曾出現滋擾果園、農舍行爲,本次野放事先參考國外文獻及近期林務局多次野放臺灣黑熊累積經驗,制定「臺灣黑熊野放評估標準」,林務局邀集多位專家學者,針對東卯山黑熊生理健康狀態、野外存活能力、圈養時期與人的互動關係等因子逐一評估是否野放,與會專家學者意見相當分歧,但最後經共識決議,認爲其恢復狀態良好,林務局願給牠再一次迴歸自然的機會,倘若再度滋擾聚落,即會啓動捕捉並終生圈養;而考量在地居民意見,「異地野放」獲得較多專家支持。

因此林務局指示各林管處盤點適合黑熊野放的棲地,並以食物丰度、與聚落距離、狩獵活動頻度、後續監測可及性、人熊衝突預防配套措施、當地居民對野放黑熊的接受程度等因素,作爲擇定野放地點的綜合評估指標,而「丹大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因區域內有完整的中海拔原始闊葉林相,殼鬥科植物豐富,山羌、山羊、水鹿等草食獸多。

至於最爲關鍵的,野放地鄰近聚落對於黑熊野放之接受程度,東勢林區管理處在111年1月15日會同南投林管處,於南投信義鄉召開說明會,邀請在地雙龍、地利、人和及潭南部落居民參與,說明東卯山黑熊兩度救傷照養歷程及首次野放後的滋擾農舍事件。與會多數居民並不排斥黑熊野放在該區,地利部落會議主席更支持該再給牠一次機會,並提醒布農族傳統不可獵熊,最後居民同意黑熊野放於該區域,萬一黑熊接近部落時也願意配合必要的防熊措施。考量東卯山黑熊有滋擾前例,林務局也於會中說明將在鄰近部落範圍設置電子圍籬,並承諾一旦黑熊靠近部落並逗留即啓動捕捉,終生收容。

衛星追蹤資料的事實也證明,東卯山黑熊野放後,在「丹大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時均安全無虞,沒有受到人爲干擾,且天然食物充足,並未因覓食需求而入侵周邊農地、農舍。只可惜牠一路迂迴向北移動,離開了安全的丹大山區。

當林務局與監測團隊察覺,568可能出現類似文獻記錄之美洲黑熊異地野放後常見的「返家行爲」後,也立即啓動緊急應變措施,包含重新往北設定電子圍籬範圍、預先與可能行經的沿線社區溝通,請居民收起農害防治及狩獵陷阱,盼讓牠能平安返家。未料,568最後仍遇害身亡,留下無限遺憾。至於遇害的原因與行爲人動機,需靜待檢警偵辦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