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成分近7成來自大陸 德媒:中國防疫導致供不應求

德國《法蘭克福評論報》報導,在歐洲和日本生產的所有藥品中,約70%含有來自中國的有效成分。圖爲示意圖。(新華社資料照片)

德國《法蘭克福評論報》(FR)報導,在歐洲和日本生產的所有藥品中,約70%含有來自中國的有效成分,如布洛芬(Ibuprofen)或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中國防疫政策擾亂了供應鏈,加上冬季來臨,導致德國藥品供不應求,目前有301份關於供應短缺的報告,其中以兒童退燒藥、咳嗽藥、抗高血壓藥和乳腺癌藥的情況最爲突出。

報導指出,過去20年間,藥品有效成分的生產,特別是非專利藥的生產已經越來越多地從歐洲轉移到亞洲。2000年,大約2/3的仿製藥有效成分仍在歐洲生產,1/3在亞洲生產。但根據行業聯合會Pro Generika委託諮詢公司進行的一項調查,目前2/3的有效成分現在來自中國或印度等國家,比例已經逆轉。

研究報告對2020年560多種有效成分進行調查,發現其中93種有效成分只在歐洲以外生產,而這通常是出於成本考量。仿製藥的銷售主要是基於低價,且競爭相當激烈,同一種藥常有數十個品牌,而生產遷移造成對亞洲的大規模依賴。

《法蘭克福評論報》報導,由於中國在整個藥品供應鏈中的重要作用,當地的問題至少部分造成德國的藥品短缺。德國製藥商聯合會表示,藥品生產的全球化導致了具有全球不同生產基地的動態供應鏈,「如果亞洲的個別供應商出現故障,供應瓶頸確實會迅速出現在全世界」。

中國醫藥生產中心位於長江三角洲,由於上海日前被嚴格封鎖,該地區受到了許多當地的運輸限制。2022年,許多公司幾周內都無法生產,或者其出口產品被卡在某個環節,無法抵達上海港。在上海封城期間,上海貨櫃港口前形成了巨大的航運堵塞。但中國現在快速放寬防疫政策,人們期望,供應鏈問題能很快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