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智鈞紮根偏鄉 努力翻轉醫療生態

今年40歲的楊智鈞(見圖)是一名心臟血管外科醫師。(楊智鈞提供/林周義臺北傳真)

今年40歲的楊智鈞是一名心臟血管外科醫師,過去當兵期間,受日劇《醫龍》啓發,想發揮個人力量挽救生命,因而成爲外科醫師。有感於臺灣醫療資源分配不均,數年前到苗栗大千綜合醫院,開創心臟手術團隊,並在地紮根,希望幫助更多偏遠地區的民衆得到及時的治療。

回憶起從醫初衷,楊智鈞笑言「這講起來蠻中二的」,喜愛英雄故事的他,擔任海軍期間買了日劇《醫龍》的DVD到船上看,非常喜歡朝田龍太郎在病患危急存亡之際,挽救生命的舉動。懷抱着英雄主義、浪漫主義的他,便決定日後要成爲心臟外科醫師。

接受訓練期間,楊智鈞曾經連續一週都未踏出醫院,分不清天黑或白晝,常累得癱在開刀房、術後恢復室。猶記得擔任總醫師期間,急診室來了一名主動脈剝離的病患,當時有人員告訴他病患瞳孔已經放大,恐怕救不回。

他不知爲何,腦中飛來一個想法,拿了手電筒趕到現場,再檢查發現,對方的瞳孔還會收縮,表示大腦還沒死掉,還有存活的機會,便趕緊拿針,將壓迫心臟的血放出。長針一戳,血就噴出,急救也同步在進行,對方馬上就恢復心跳。

當時的楊智鈞壓着主動脈的破洞止血,一邊等着主治醫師。主治醫師原是對他很兇的學姐,曾經把他罵到懷疑人生,但在那次手術的過程,學姐突然告訴他「學弟,換位子,這個刀你來開」,「這個人是你救的,你自己開,我幫你」,這是他人生中第一臺主刀手術,也是他獲得前輩傳承的重要時刻。

楊智鈞說,這臺手術對他日後的行醫影響很大。他認爲,分級醫療雖然表面上有道理,但是某些情境卻沒有意義,苗栗地區的老人,發生大動脈瘤出血等情況,過去都得往臺中送,車程得花上1個多小時,不馬上處理就會死去。

臺灣其實並不缺醫師,但卻有分配不均的問題,地區醫院需要有壯年醫師來發展,不能只是做part time,他希望藉由在地紮根,帶動醫療生態的翻轉,讓在地的民衆及時得到治療。他笑稱自己命帶「驛馬」,註定要離鄉背井發展、闖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