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等多部門開展專項行動,貨幣政策擴大總量助推鄉村振興

助推鄉村全面振興,五大專項行動即將實施。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財政部、農業農村部聯合發佈《關於開展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 加強金融支持鄉村全面振興專項行動的通知》(下稱《通知》),推動金融資源向“三農”領域傾斜。

具體而言,五大專項行動包括:一是實施金融保障糧食安全專項行動,二是實施鞏固拓展金融幫扶成效專項行動,三是實施金融服務鄉村產業發展專項行動,四是實施金融支持鄉村建設專項行動,五是實施金融賦能鄉村治理專項行動。

接近央行人士表示,下一步,將加強信貸政策指導,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推動金融資源向“三農”領域傾斜,持續健全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現代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不斷提升服務鄉村振興能力和水平。在總量方面,加大再貸款再貼現、差別化存款準備金率等貨幣政策工具運用。

貨幣政策支持繼續擴大總量

貨幣政策工具的不斷優化,不僅爲鄉村振興創造了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也強化了涉農資金來源保障。

《通知》指出,強化貨幣政策工具支持。充分發揮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等貨幣政策工具的激勵作用,引導信貸業務以縣域爲主的金融機構積極支持鄉村振興。鼓勵金融機構發行“三農”、小微、綠色等金融債券,支持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發行資產支持證券、鄉村振興票據、鄉村振興公司債券等融資工具,持續加大對鄉村振興重點領域的資金投入。

在總量層面,2021年以來,央行7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合計2.5個百分點,釋放長期流動性超5萬億元;對“三農”領域實施差別化存款準備金率政策,包括對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執行5%的最優惠存款準備金率;對農業銀行三農金融事業部執行差別化存款準備金率,達標縣支行、未達標縣支行享受的優惠幅度分別爲3個、1個百分點。

在結構層面,2023年以來,增加支農支小再貸款額度2500億元,下調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利率各0.25個百分點。用好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並將實施期限延長至2024年末。截至一季度末,累計向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提供激勵資金554億元,支持其增加普惠小微貸款3.3萬億元;截至5月末,全國支農、支小再貸款餘額分別爲6718億元、16803億元,再貼現餘額爲5931億元。

可以說,當前涉農貸款呈現出總量持續擴大、佔比不斷提升、利率穩步下行的特點。

記者從央行獲悉,截至5月末,農村貸款、農業貸款、農戶貸款餘額分別爲50.3萬億元、6.4萬億元、17.7萬億元,同比增長分別達12.5%、14.2%、10.7%;餘額佔各項貸款餘額的比重分別爲20.9%、2.6%、7.4%,較2021年末分別提升1.7個、0.2個、0.3個百分點。

上述接近央行人士對記者表示,下一步將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擴大總量。加大再貸款再貼現、差別化存款準備金率等貨幣政策工具運用,引導金融機構擴大鄉村振興信貸投放。支持金融機構發行“三農”、小微、綠色金融債券,拓寬可貸資金渠道。

提升金融供給適配度

滿足鄉村振興多樣化需求,提升金融供給與鄉村振興發展需求的適配度至關重要。

基於此,在實施金融支持鄉村建設專項行動中,《通知》提出開發人居環境貸款產品,加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生態文明建設金融支持。強化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設施金融保障,支持縣域城鄉融合發展。

《通知》同時指出,大中型銀行要完善“三農”金融服務專業化工作機制,藉助自身資金優勢、科技優勢,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適度下放產品創新權限,推出更多服務縣域的金融產品,在授信審批、內部資金轉移定價、人員配置等方面向縣域支行傾斜。

近年來,多樣化信貸產品陸續落地更好滿足涉農主體融資需求。

例如,交通銀行、民生銀行等圍繞東北糧食主產區建設、內蒙古肉牛和奶產業、福建漁排養殖等重要農業地區,拓展農業全產業鏈綜合金融服務,對鏈上經營主體全覆蓋。

再如,興業銀行在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上線“衛星遙感應用系統”,實現對多種主糧及經濟作物品種的識別、生長趨勢分析、產量估算等,落地“茶葉場景貸”金額近5000萬元。

據悉,目前,央行已指導金融機構運用衛星遙感、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在涉農信貸、惠民服務、三資管理等方面推出60餘項鄉村振興金融產品和服務。

上述接近央行人士稱,接下來將突出重點、強化服務。聚焦糧食安全、種業振興、鄉村產業發展等重點領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市民、脫貧人口等重點羣體,強化金融資源傾斜,豐富金融服務場景供給。此外,健全“敢貸、願貸、能貸、會貸”長效機制,鼓勵金融機構單設服務通道、單授審批權限、單獨資金定價,提高涉農主體融資服務可得性和適配性。大力發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深化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強化科技賦能,促進資金流、物流、商流、信息流深度融合。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改善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增強農村居民金融服務獲得感和滿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