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金融|個人養老金的績與思

專爲保險業 打造的垂直新媒體平臺

個人養老金制度試點,已滿一年。一年間,銀行、保險、理財、基金等機構共同進行產品拓容,立足於自身優勢提出養老的多元方案,目前產品供給已達745只。營銷方面,銀行接續發力,以立減金等手段吸引投資者,爲個人養老金賬戶的普及和落地“吆喝”。截至2023年6月底,全國36個先行城市(地區)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人數4030萬人。同時,個人養老金第二輪試點或將全面推廣,藍鯨財經獲悉,目前,濟南、淄博、無錫等非試點城市部分銀行機構已完成人員培訓,並開始推進預開戶。

據平安證券分析,目前,我國城鄉居民對養老財富儲備有一定認知和規劃,參與養老金融的意願較強。若個人養老金制度全國推廣,中性假設下,2024-2030年個人養老金資產規模達24371億元;未來隨着繳費上限和稅前扣除限額的不斷放開,個人養老金賬戶繳費總資產將不斷增長。

各方努力,前景廣闊,但個人養老金的落地情況卻不如預期,開戶人數佔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比例較低,繳費人數佔開戶人數比例同樣較低。作爲我國養老“第三支柱”體系中的重要制度設計,個人養老金制度的推行亟待突圍。前瞻探索,在制度層面加強利好刺激,如擴圍參與人員、提升稅優額度,加強賬戶靈活性等;在產品層面,發揮不同機構優勢豐富配置選擇,夯實投資能力等,是行業給出的答案。

作者|藍鯨財經 石雨‍‍‍

產品供給擴容、營銷趨熱

2022年11月4日,人社部、財政部等多部門共同發佈《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對個人養老金具體含義、參加流程、領取方式、機構與產品管理、信披等具體規定進行明確,也爲我國個人養老金制度的正式啓動定錨啓航。

2022年11月25日,人社部確定併發布了個人養老金現行城市(地區)名單,涵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36個先行城市(地區)。

隨後,金融機構即時行動,多家銀行作爲賬戶制主體及資金賬戶提供方開通個人養老金賬戶業務,第三方頭部平臺如支付寶、微信上架“個人養老金賬戶”專區。相關產品也陸續獲批落地,並逐步擴容。

從產品端來看,業內指出,目前保險、基金、銀行理財公司等各類金融機構正在通過不同方式挖掘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市場,初步形成跨業競爭格局。據國家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登記情況,截至目前,個人養老金產品目錄中包括產品已有745只,其中儲蓄類產品465只,基金類產品共162只,保險類產品99只,理財類產品19只。整體看來,以5年期及以下的中短期穩健產品爲主。

立足於產品的拓容,各銀行也在營銷上下了不少功夫。“首次開立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有機會贏得50元權益”“新用戶開啓個人養老金賬戶,立享50元微信立減金或三網通話費”等成爲各銀行APP上吸引消費者的“心動入口”。

在線下,不少機構也在推動個人養老金的開戶動作,據一線從業人員反饋,分行均有下發具體任務,“營銷旺季一人20戶”“一天三戶”“一天五戶”等要求不等,且伴隨推進節奏的變化有所調整。

據人社部數據,截至2023年6月底,全國36個先行城市(地區)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人數4030萬人。據悉,個人養老金第二輪試點或將全面推廣,目前,濟南、淄博、無錫等非試點城市部分銀行機構已完成人員培訓,並開始推進預開戶。

開戶降溫、繳費遇冷

政策推進利好、機構積極響應,卻難改個人養老金賬戶“遇冷”的困境。

從一線網點的反饋情況來看,“很少有主動諮詢個人養老金賬戶情況的客戶,我們介紹後多數客戶也表示並不感興趣或者持謹慎態度,畢竟個人養老金賬戶是新模式,我們自己雖然通過培訓瞭解如何開戶、繳存,但從賬戶的意義和作用來講也不夠了解,更不用說去給客戶做深度的介紹”,一位商業銀行山東分行相關從業人員向藍鯨財經介紹到。

另一位國有銀行瀋陽分行的業務員也向藍鯨財經透露稱,“現在個人養老金賬戶也有開戶任務,但已經不是重點業務了。之前開戶任務主要是找親朋好友幫助,客戶有問的但不多,還有部分業務是行裡聯繫企業統一辦理。不少開戶的用戶也是爲了領立減金,只在賬戶裡存很少的錢。”

以人社部披露數據來看,截至今年3月末,個人養老金賬戶繳費人數達900多萬人,約佔賬戶數量的30%,繳費金額總計182億元。

“當前存在開戶人數增速放緩、部分賬戶空置等現象”,交銀人壽有關人士從機構角度分析指出,“其原因可能涉及到多個方面,比如養老意識的培育還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個人養老金產品本身開戶、繳存、投資以及支取等環節有較多制約;當期權益市場波動對部分個人養老金產品收益率造成不利影響等。”

業內呼籲政策“開閘”,拓寬覆蓋面、提升支取靈活性

業內談及,政策端的持續優化,是個人養老金持續深度推進的關鍵要素之一。

一方面,是在政策端拓寬參加範圍,實現參與人羣的擴容。

“個人養老金政策應保持‘0門檻’。”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秘書長商敬國指出,“要讓更多人可及、可得,特別是靈活就業人羣。”

“目前規定參加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前提是參加了基本養老保險。與第一、二支柱相比,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具有去中心化、獨立性、精算中性等制度屬性,理論上可覆蓋所有人羣。”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朱儁生建議指出,爲了拓寬個人養老金的覆蓋面,可適時取消參加範圍限制,爲新經濟、新就業形態中大量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個人養老金制度創造條件,從而使其成爲養老金體系中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的制度安排。

另一方面,業內的建議集中於稅優政策的進一步突破。首先是是稅優額度的提高,目前,稅優限額設定爲12000元/年,這對於部分投資者而言節稅效果並不明顯,也就降低了參與個人養老金的積極性。多名業內專家建議,可適當、適時提高享受稅惠的繳費額度,如提高至每年24000元或36000元;或是探索根據參與時長於賬戶餘額對養老金稅率進行梯度設置,形成對參與者的激勵效果。

目前個人養老金賬戶的另一重特點,還在於封閉運行,不可提前支取。

“我之前確實聽說了個人養老金,也有簡單瞭解。但我現在還年輕,繳存的錢要等我退休以後才能取出,無論是考慮突發情況需要用錢,還是未來的投資收益波動,我都更傾向於直接購買理財產品或者把錢留在手裡”,32歲、月收入約2萬元的小胡向藍鯨財經記者陳述了其並未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的原因。

持有小胡此類觀點的投資者並不在少數,根據華夏基金髮布的洞察報告,43%投資者最希望個人養老金在政策方面的優化期待是能夠設置退休前突發情況的退出機制。

誠然,對於個人養老金取出機制的靈活性提升,業內也抱持期待。比如東亞銀行聯席行政總裁李民斌曾提出,可考慮設立多層及多個養老金賬戶,讓部分養老資金可在特定額度內或首次購房、看病、進修等情況下提前使用,而提前領取一般會設有時間和額度限制,避免個人養老金被隨便使用。

更進一步,對於個人養老金制度層面的建議,業內還聚焦於對養老金體系三支柱間的打通。“可以建立養老金體系三支柱之間對接機制”,朱儁生向藍鯨財經提出,“我國第一支柱的個人賬戶以及第二、三支柱都建立在個人賬戶養老金基礎之上,不同支柱之間的個人賬戶功能重疊,但缺乏資金流動的通道與對接機制。因此,在政策設計上,可以將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企業年金、職業年金與個人養老金打通,實現稅收優惠政策、投資管理、繳費、賬戶記錄和基金轉移接續方面的銜接。”

產品供給期待:提供差異化選擇,探索康養結合

個人養老金賬戶,一端連接了投資者,另一段則連接着實現養老資金保值增值價值的金融產品。

“目前,無論是金融監管部門還是金融行業,都在爲個人養老金產品的出臺做出積極努力,希望設計出好的產品吸引公衆參與其中。一個好的養老金融產品,就是最好的養老金融教育渠道”,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特聘教授董克用在撰文中提出。

同時,需要明確的是,世界上沒有適應所有人不同養老需求的“最好的產品”,而只有對個體而言最適合的產品。董克用表示,“因受參與者年齡段、財富狀況、心理狀況、風險承受能力等各種因素差異的影響,單個某類養老金融產品無法兼顧所有訴求。因此,各個金融行業和機構在實踐中都大有可爲,應針對差異化的客戶需求進行產品設計,摸索出富有中國特色養老金融產品設計規律。”

目前,商業銀行、基金公司、保險公司以及理財公司作爲個人養老金產品的主要管理人,正在各自發力。

從渠道實力對比來看,據平安證券梳理,銀行是個人養老金的開戶機構,網點廣、代銷產品多,有最直接的客戶觸達和轉化場景;保險公司代理人在以往業務的獲客、養客、蓄客等過程中與客戶建立長期信任,並能夠提供康養等附加服務,在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獲客上具備獨特優勢;理財公司作爲商業銀行子公司,天然享有銀行的渠道支持;基金公司產品銷售主要依賴於銀行、券商和第三方機構等,自身零售業務渠道實力較弱。

渠道爭先發力,但產品端的供給還亟待拓容和優化。根據華夏基金報告,產品收益不及預期、產品池小等問題阻礙了投資者開通養老賬戶,而產品種類少、介紹不清晰、吸引力不夠等問題則影響着投資者購買養老金融產品。

“我自己,包括身邊不少通過個人養老金賬戶購買基金產品的朋友今年都有一定程度的虧損”,一位在個人養老金賬戶剛推出就“入場”的投資者盧先生向藍鯨財經提到,而這也成爲他接下來轉變產品選擇策略的主要因素,“後面可能考慮更穩妥的儲蓄產品或者保險。”

夯實產品的投資實力是產品供給機構的重要推進方向,一位基金業內人士向藍鯨財經分析表示,“在權益市場表現不佳的背景下,部分品種業績承壓,這將投資者的負面情緒進一步傳導到對個人養老金賬戶的積極性中。”

同時,該人士強調,在產品設計時,需要貼合用戶的多元需求,如收入水平、風險偏好等,同時要注意與養老投資屬性的進一步貼合,避免設計成單一的理財產品。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在養老金融產品供給中,保險產品具有分散長壽風險、可與養老服務有機結合等方面的優勢,能夠幫助投資者將短期儲蓄轉化爲長期養老資產。

值得一提的是,將養老保險與服務進行結合,是保險產品在個人養老金賽道中的強勁優勢,也是個人養老金投向豐富的重要維度。

“養老保險與服務結合,可以滿足消費者獲取與提前鎖定優質康養服務資源的重要訴求”,朱儁生向藍鯨財經分析指出,因此,要探索保險產品與康養服務相結合的不同模式,以剛性的養老需求帶動相對低頻的保險需求,將單純的“現金”給付演進爲“現金+服務”綜合解決方案。

獨家稿件,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內容聯絡:13161413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