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瀾:大女生走四方,迎接更大的世界與格局

2021年《封面故事》第5期:楊瀾(來源:本站娛樂)

當看到楊瀾走進採訪間時,一股強大的氣場迎面而來。她身着白色襯衫搭配黑色揹帶褲,優雅、幹練、知性集於一身。在《楊瀾訪談錄》創辦20週年之際,今天角色互換,楊瀾將作爲受訪者,與我們展開一場獨家對話。

女性應該自己定義所謂的“女人味兒

前段時間,楊瀾再次受邀主持《乘風破浪的姐姐2》決賽之夜。在去年的成團夜上,她一句“女人味是誰來定義的呢?”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和關注。這次訪談,楊瀾也給出了她心目中的答案:“女性應該自己定義所謂的女人味兒。針對於女人味兒,其實我們看到的是背後長期社會意識形態所形成的一些刻板印象。似乎女性形象被固定在了一個乖巧、謙虛、被動、溫柔、可愛,去取悅於別人的一種形象,我反對的是這種女人味兒。”她認爲,男人可以有的模樣非常具有包容性和豐富性,但是女人味兒卻是很狹窄的定義,這就限制了女性對於自己未來的想象。所以她希望女人有權利定義自己的女人味兒,爲自己的未來拓展更多可能性。

今年她又在節目上提出了“大女生”的理念,就像節目中的30位姐姐一般,她們展現着大方、大氣、大膽的風采,勇敢走出自己的舒適圈,迎接歷練。“大女生”即像竹子一樣,自強不息頂天立地,又如流水一般,利萬物而不爭,在面對不同困境和壓力時,她們始終無所畏懼,勇敢向前,不負熱愛,向陽而奔。楊瀾一直倡導“大女生走四方”的理念,她希望當今女性可以擁有更大的世界與格局,更大膽地去挑戰世俗的偏見,突破自己的侷限。這很像《乘風破浪的姐姐》節目的初衷,關注女性,鼓勵女性勇敢追夢,擺脫年齡束縛,打破標籤定義,勇敢出發,彰顯成熟女性的堅韌與魅力。也是基於理念上的相同,楊瀾連續兩年主持了《乘風破浪的姐姐》決賽之夜。她認爲節目中的姐姐們在很大程度上集中體現了這個時代不同年齡段的女性都有這樣的勇氣去突破刻板印象,突破瓶頸,勇敢地展示自己,並且爲此不斷付出努力的精神。而成長爲“大女生”也恰恰需要這種精神,就是不懼怕流言蜚語,甚至爲此承擔成敗的結果。

楊瀾參加《乘風破浪的姐姐2》決賽錄製

近幾年來,社會女性意識不斷覺醒。從2020年開始更爲明顯,在文藝領域有像《乘風破浪的姐姐》,《三十而已》等一系列作品,加上社會上各種討論等,其實都在指向女性獨立的價值方向。早在2016年,楊瀾就創辦了天下女人研究院,到後來還有相關的節目和天下女人研習社APP。關注女性權益與成長這件事,她一直在路上。雖然社會各界都在努力倡導男女平權,但實際上女性的困境和焦慮依舊存在。這種困境的打破,是需要一個長期改變的過程。通過法律的手段或者是政策的方式去提倡性別平等,或許只需要一夜之間。但是社會意識形態與文化的改變,包括女性自我定位和自我認知的改變,卻需要一定的時間。用一百年對抗着幾千年養成的一種習慣,形成的一些秩序和默認,當然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楊瀾認爲首先女性要有自我覺醒:“我們女性要認識到人生不僅僅是這一種樣子,還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這種覺醒和意識本身是具有很強大的力量的。”

就拿楊瀾自己的人生經歷來說,她的這種“自我覺醒”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在她的家庭教育中,父母給她的成長環境是充滿開放性的。她小時候就不同於那種乖巧文靜的女孩子,喜歡爬樹、玩土,父母從來沒有表示過異議。同時,他們也鼓勵楊瀾讀書,告訴她在這個世界上無論男生還是女生,最終還是要有真本事,要憑真材實學。所以她會很努力地讀書,對於女性的偏見,也敢於說出自己的見解。比如上學時她就很反對老師男生聰明女生笨的這種說法,包括後來中央電視臺到她所在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去招主持人的時候,當時製作人也說希望能夠找到一個很乖巧可愛的女生來作爲男主持人的搭檔,楊瀾當時就站起來問:“爲什麼中國的電視上不能夠出現有主見的女主播形象,女人就沒有自己的思考和見解嗎?”這也讓製片人看到了她的與衆不同,使得她被選拔到了中央電視臺當主持人。

但楊瀾從不給自己的人生“設限”。1994年,從學生走向主持人的她在完成《正大綜藝》200期製作之後,跨越太平洋去了美國,攻讀哥倫比亞大學國際傳媒碩士學位。 從一個央視當紅的主持人,一夜之間放棄了自己的“鐵飯碗”,楊瀾在不斷打破自己的舒適圈。留學回來後,她又創辦了中國第一個高端訪談節目《楊瀾訪談錄》,創立了陽光媒體集團。在她職業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會有質疑的聲音:比如一開始當她做主持人的時候,有人就說女主持人就當花瓶就好了;當她想做一個獨立製作人的時候,別人又問她爲什麼不滿足於做一個主持人,是不是太有野心了;當她再去創業的時候,又有人說女人談錢不好。這種對於女性的偏見和刻板印象,是會體現在每一位女性生活當中的,楊瀾也不例外。但她始終帶着一種所謂的“不服”來貫穿自己的職業生涯,她希望能以自己的經歷來鼓勵更多的女性去突破自我:“如果不試,你怎麼知道結果?如果你試過了,覺得自己更適合做其他事情,那完全沒有關係,這是你自由的選擇。但是最害怕的就是你連選擇和嘗試的勇氣都沒有。”

楊瀾創立了“天下女人研習社”APP

事業型女性:“你不必被負疚感束縛一生。”

當然,即便作爲一個成功的職業女性,也會被要求成爲賢妻良母,成爲女超人,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需要平衡事業與家庭。楊瀾曾採訪過無數事業有成的男性,他們都會很坦然的承認自己無法平衡事業與家庭,但女性就會責備自己。楊瀾並不希望女性被這樣的“負疚感”束縛一生,每當有記者問她會不會因爲忙於事業對家人有所愧疚,她說有愧疚的地方,但會告訴他們,這是值得的。因爲孩子的教育不僅僅是簡單的陪伴,還有方方面面。她要告訴她的孩子,人生有各種各樣的活法。“女性如果想選擇成爲在事業上有所追求和有所作爲的人,你不必被負疚感束縛一生,你也可以很坦然地面對這一切,說:是的,我盡力了;是的,這是值得的。”楊瀾笑着說道,臉上帶着滿滿的自信與淡然:“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應該實現真正的男女平等,這種平等不僅僅是法律意義上的,也是社會價值和社會文化層面的,是我們對自己的一種接納和認同。”

在楊瀾心中,要想真正實現性別平等,應該從兩個方面來努力。一種是整個社會環境的改良和進步,一種是女性自身的學習和成長,兩方面都不可或缺。近幾年來,女性安全感話題成爲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像順風車、貨拉拉類似事件不斷髮生,導致女生越來越恐慌,就連獨居洗澡都要鎖好門。過去我們對於提升女性的安全感,往往是要求女生不做什麼。當危險真正發生的時候,總是有人去責怪女生說不應該去這些地方,或者不應該穿這樣的衣服。但楊瀾卻認爲應該教育男生怎樣尊重女生,社會應該創造怎樣安全的環境讓女生在單獨居住和行走的時候保持足夠安全感。

“所以我很喜歡一句話——你不僅要教育自己的女兒不應該怎樣,你還要教育自己的兒子應該怎樣尊重女性。”

從女性自身的角度來說,也要有內驅的動力,所以楊瀾也一直鼓勵女生要有學習和成長的意識。在天下女人研習社,她會親自爲女性解讀書籍,帶來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同時也會召集各個領域的專家爲女性成長提供指南,帶來不同的認知或是成長方式的啓發。

“著名的管理學家德魯克就曾經說過一句話,他說:‘我們不需要去改變我們是誰這件事,但是可以不斷的改善我們做事的方式。’這個就是我的一個出發點,我們要有堅定的自我認同,但是這並不意味着要原地踏步。”楊瀾道。

楊瀾在其發起的“天下女人國際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

文化如流水,要保持流動性與再生性

前段時間,楊瀾作爲飛行嘉賓參與了文旅節目《萬里走單騎》,來到了中國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在那裡,徽派意匠、徽商意志在村中的每家每戶都有體現,清新淡雅的建築風格猶如一幅幅水墨畫,喚醒人們心中的寧靜。楊瀾也攜手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單霽翔領銜的“布鞋男團”一起感受“詩畫中的故里”,一起探討傳統古村落的保護之道。來參加節目是源自於她對文化的熱愛,特別是對於傳統文化的挖掘和創新的熱情。她認爲要用現代的甚至是全球的視野,重新來看待傳統文化,從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例如這次楊瀾就在節目中看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他們設計的水利系統既可以排洪又能抵抗乾旱;既能方便村民的生活用水,又能夠形成一個小氣候,至今這套水系統依然在發揮着它的作用。同時她也看到了傳統文化中的“糟粕”,比如古代的女性地位。她們必須裹着小腳,從小的教育就是在家從父,婚後從夫從子,甚至在貞節牌坊上都沒有一個全名的出現。這樣鮮活的生命,卻只能在小村莊裡終老一生。“所以回顧我們的傳統文化也不要全盤接收。就像朱熹說的‘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其實我們的文化也像水流一樣‘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應該保持它的流動性與再生性。”楊瀾對此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楊瀾與單霽翔錄製《萬里走單騎》

這些年來,她也帶領着陽光媒體集團的成員們,用十幾年的時間在幫助各個地方挖掘他們的傳統文化,然後用文旅演出的方式展現出來,其實也是文化作品和文旅產品高度結合的一種嘗試。楊瀾認爲,這種文化市場化的運作,同時也能保持文化應有的尊嚴和味道,是做文化、做傳媒的人該有的不懈與努力。有很多人或許會問,如果有商業的介入,那必然會讓傳統文化的原生態大打折扣,就像現在很多的古鎮、古城景點都被吐槽“商業氣息過重”。但楊瀾認爲文化和商業是既對立又統一的,在部分文化的保護上,要杜絕商業性,保持文化的純粹性和傳承的完整性。但是在更大的範圍來說,文化和商業並不是相互排斥的,其實商業就意味着市場的需求。“我覺得老百姓有很強烈的文化需求,特別是當中國社會達到了小康之後,人們精神文化的需求會遠遠超越他們對於基本物質的需求,從而形成非常大的市場驅動能力。”楊瀾說道。她在做文旅項目時曾發現,老百姓們非常願意自己買票來看文化演出,甚至會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觀看。這樣也會帶動演出周圍民宿、酒吧、商店的經濟發展,改善村民的生活質量。“當有市場的力量來支撐文旅發展的時候,文化的發展就有源源不斷的動力,因爲它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最大化,所以我認爲不應該在概念上去把文化和商業對立起來。但是比如說我們在說到一些遺產保護的時候,要保持文化相對的完整性和純粹性,這個時候我們就應該拿出社會力量與國家政策來保護我們的文化,得到有序的傳承。”楊瀾如是說。

楊瀾擔任總策劃的文旅項目《尋夢滕王閣》

想做主持人到80歲,是一場冒險也願意爲此不斷探索

提起楊瀾,網友最熟悉的一定是她主持人的身份。從炙手可熱的央視女主持到創辦屬於自己的訪談節目,早已奠定了她在主持界的地位。《楊瀾訪談錄》自2001年開始播出,至今已經整整20年。今年4月,新一季的《楊瀾訪談錄·逐風者》系列也開始製作播出。這一季中,節目關注的是走在科技前沿的科學家和企業家們的所思所想,總體上反映了這個時代中國人的創新精神,這是“逐風者”系列的核心所在。節目在製作形式上也進行了創新,加大了“行走感”——要去到採訪對象所熟悉的環境當中,在他們最感到自如的場景裡去講述故事。同時節目的後採中也會說出對這一次交談的評價。這些都是爲觀衆提供了不同維度的鏡像,讓大家能夠更立體的看到這個人和他的故事與思想。

《楊瀾訪談錄·逐風者》系列採訪歐陽自遠

作爲中國第一個高端人物訪談節目,做到現在依然有強大的市場號召力與影響力,楊瀾非常自豪。能做這麼久,也是基於她對於傳媒事業的初心與熱情:“去記錄、去傳播、去承載一個時代的精神價值,這讓我樂此不疲,我甚至可以說我越來越享受制作的過程。”每當她坐在一個陌生人或者是一個老朋友的面前,與他去聊最近的所思所想時,她自己的身心也是處於一種高度活躍與專注狀態,隨時準備進行碰撞和共鳴。“這種狀態絕不是隻有我一個人能夠感受到,那些真正熱愛傳媒、熱衷於去連接信息與人之間情感的傳媒人,都是會在這樣的過程當中體會到一種活力創造力的迸發,還有很純粹的快樂。”

除了《楊瀾訪談錄》外,楊瀾還與本站平臺合作了《致前行者》《中國和力》兩檔訪談欄目,她認爲與本站的合作非常順暢,大家對於節目的定位與展現的方式都具有高度默契和認同。比如《致前行者》關注了時代的特點即數字化轉型下經濟與科技的結合;《中國和力》提出了基於“和”的理念下中國大文化的概念,它會體現在方方面面。她認爲,訪談節目實際上是連接人與信息特別高效的一種節目形態。因爲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人物、不同的話題,所以無論是人、話題還是社會的關注點,都是常做常新的。 雖然基於現在傳媒手段與終端的極大豐富,很多知名人士也可以通過自媒體來表達觀點,使得訪談節目比過去更難做了,但是這並不妨礙一個基本的認知——訪談節目是媒體傳播的一種基本形態。“就像新聞永遠不會過時一樣,訪談節目也永遠不會過時,但是你要找到一個切入點,找到節目的個性,這是需要不斷探索和改變的,即變與不變。”楊瀾解釋道。

楊瀾擔任《主播有新人導師

除了做訪談節目外,今年年初楊瀾還在主播新人選拔成長綜藝《主播有新人》中擔任導師。對於新人選拔她有自己的一套評判標準,主要分爲三個方面:“首先是獨立思考能力,你必須要先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才能夠選擇更有利的方式把它們表達出來;二是共情的能力,因爲你所串聯起來的不僅是信息本身,而是人心;三是要有個性的表達,讓我感到有一點不滿足的就是我們中國最優秀的傳媒大學,培養主播依然有諸多的套路和模式,這讓他們失去了個人的魅力和光彩。”

節目整體參與下來,楊瀾還是很有感觸的。一方面看到了這些新人的活力與創造力,覺得主持行業後繼有人。另一方面,她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在我們培養新人的過程當中,有一些核心能力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我驚訝地發現在中國最好的傳媒學校裡,對於主持專業來說,採訪課居然是一門選修課,我覺得這個很難接受。因爲作爲一個專業來說,採訪是你必備的技能,就像一個木匠你居然說鋸木頭這件事不用學習。我用“匠心”做比喻,一個木匠他要有找到木材的眼力,採訪其實就是信息採集處理和再次表達的基本專業素養。”

談起自己做主持人的初心,楊瀾稱最初就是願意去講故事,而且願意讓更多的人來分享故事。主持人首先要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且熱衷於表達。作爲一個優秀的主持人,最重要的是用幾年十幾年乃至幾十年的時間積累起觀衆的信任,這種信任是基於主持人對於信息的選擇、梳理、整合、包裝、表達的專業度。另外作爲一個個體,表達應該是足夠真誠和真實的,可以因爲認知的缺陷或者觀點角度的偏頗說錯話,但是從本心上是要爲觀衆去採集真實的信息,說出真實的故事,表達真實的情感。“我覺得在新聞傳播當中就是唯真不破。傳達的信息應該基於你的認知,是真實可靠的,且需要真摯的情感來自然地流露,這些東西都會被觀衆看在眼裡,成爲你最寶貴的財富。”楊瀾說道。

高端訪談節目《楊瀾訪談錄》至今已創辦20週年

最後,我請楊瀾暢想一下《楊瀾訪談錄》下一個20年的樣子,她思考了幾秒,露出了笑容說:“在我20多歲的時候,我就希望我的職業生涯不會因爲歲月的流逝而不斷貶值,而是能夠隨着人生閱歷和認知的提升而不斷增值。如果我的體力、精力與思維方式,包括對於社會的洞察能夠跟得上時代節奏的話,採訪這件事的確可以做到80歲。我很好奇這件事我能夠做多久,這也是一次冒險,雖然並不知道終極的答案,但是我願意爲此不斷地探索。”

這就是楊瀾,一個熱衷於傳播時代精神價值,人生不設限,勇敢走四方的“大女生”。

楊瀾:標籤無法定義當代女性

上期《封面故事》:蕭敬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