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行動/企業永續 回收寶特瓶製愛心傘
03-聯合報與中國信託合作「寶特瓶循環愛心傘計劃」,把企業回收的寶特瓶再製成愛心傘。記者陳靖宜/攝影 邱怡瑄
多國政府代表今年十一月底將在南韓釜山討論「全球塑膠公約」,近年不少企業則早已發揮民間力量,以各種形式主動推動減塑。像是減塑關鍵之一的強化塑膠循環利用,有企業力推環境教育,讓年輕學子從小認識循環經濟;也有企業致力提高再生塑膠產業鏈的透明度。
聯合報系永續工作室品牌總監白冰瑩說,聯合報長期重視永續議題,關注到具法律約束力的「全球塑膠公約」將於年底成形。秉持共好理念,聯合報今年與中國信託合作「寶特瓶循環愛心傘計劃」,把企業回收的寶特瓶再製成愛心傘,供門市消費者使用,並進一步把循環經濟的理念帶入中小學校園,共同策動「塑膠永續循環教育計劃」。
這波校園計劃以「塑學奇兵」爲主題,推動學生認識塑膠回收一號到七號教具、循環經濟師資培訓,並以聯合報「好讀週報」進行新聞導讀與知識擂臺賽,開放學習單供學校及老師下載。計劃已於十月十二日開跑。
「把循環經濟帶到孩子眼前,他們就能學做一個聰明的消費者,包括去便利商店知道可以使用循環杯、好好回收手上的養樂多和汽水瓶。讓他們瞭解,自己就是循環經濟的重要角色。」白冰瑩說。
走進九月剛舉辦的臺北國際塑橡膠工業展上,臺灣化學纖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臺化)首次展出「消費後回收塑膠(PCR)」再生桶的上下游合作成果,「綠電再生」拆解洗衣機內桶,「積優國際」粉碎清洗塑膠PP碎片,臺化生產百分之卅再生料的PP膠粒,再由「良器集團」製成PCR油漆桶。該產品也在十月通過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的再生料溯源驗證。
臺化指出,終端客戶注重料源可信度,甚至會要求現場看回收塑膠粒的生產狀況,因此掌握上中下游產業鏈資訊很重要。良器集團總經理陳韋如則表示,再生料價格比新料貴,上游有技術,仍得看客戶埋不埋單。環境部二○二○年攜手業者成立「塑膠再生粒料推動平臺」,喊出二○二五年再生料達百分之廿五的目標,但爲鼓勵性質,陳韋如希望政府更積極推動相關政策。
「不是(塑膠)再生料太貴,而是新料太便宜,沒考量到對環境的外部成本。」循環臺灣基金會執行長陳惠琳說,她建議企業和政府擴大對再生料的綠色採購,促進資源循環系統穩固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