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愛了孩子幾十年 現在我們想來愛大家”

“藝術不是藝術家的專利。”

這是關於八個孤獨症家庭的母親,決定和孤獨症孩子一起拿起畫筆的故事。

4月2日,世界孤獨症日與國際兒童圖書日到來之際,《一家人,一條路,一座城》計劃發佈會在廣州圖書館舉行。活動由廣東省廖冰兄人文藝術基金會與廣州圖書館共同主辦。

本次活動的核心內容,是圍繞“一家人,一條路,一座城”展開的。由八個孤獨症家庭的母子,以共同繪本的方式,用畫筆描繪廣州人生活的街道、樓房和家,共同構建出他們眼裡關於廣州的寶貴記憶。

“在廣州市少年宮學畫畫,我的孩子從7歲一直成長到28歲。作爲孤獨症家庭,我們受惠20年。如今我也開始學畫畫。”

“爲什麼要我來畫?我開始一點都不懂。後來想想,我們被大家愛了這麼多年,現在我們可以用畫筆來愛大家。”

“我們這八個媽媽,也可以聚在一起,聊藝術、聊人生。謝謝敢愛我們的人。”其中一位孤獨症孩子的母親發言分享。

“我陪孩子學畫畫 快50歲時考上了廣美”

“我叫謝幼金,是一個15歲孤獨症孩子的媽媽。因爲陪孩子學畫畫,我也開始自己學,在去年考上了廣州美術學院。我快50歲了,如今讀大二。”

一個機緣巧合,從事會計師工作的謝幼金決定開始和孩子一起學美術。“疫情開始後,他開始在家學習畫畫,就想幹脆買一些繪畫的東西讓他在家裡嘗試。後來發現他是願意去學習的,我就帶着他學,因爲是陪着他,後來發現自己也感興趣了。”

謝幼金給孩子報了美術的集體課,但因爲病症孩子無法集中注意力。“坐不住,只能上一對一小班課。但孩子的小班課太貴了,他一節課400塊,但教我這樣的成人只需要120塊。我就想,能不能我學會了再教兒子?等於我們兩個人只花了一份錢。”

就這樣,謝幼金開始了自己的美術課之旅。“我去報名美術培訓班的時候,工作人員看到我就跟我說,姐,我先跟你講講退款條件……他們怕我堅持不下來,結果我成了堅持最久的那個。”

“我有一個孤獨症兒子,但我不想苦情。有困難就解決困難,這個路不行就走另一條路。”

2022年,謝幼金考上了廣州美術學院的美術教育專業,那年全國招生35個人。在即將退休的年紀,她帶着孤獨症兒子走進了大學課堂。“現在全班我最老了!我快退休了,以後就想從事特教工作,帶着這些特殊的孩子們搞美術、搞手工、教他們。璞育計劃如果需要志願者,我就來!”

“兒子不自信時 我能在後面使勁撐住他”

“我姓郎,是華南理工大學的一個老師,也是向徵的媽媽,他是一個23歲的孤獨症孩子。在拿起畫筆以前,我從沒想過自己會畫畫!”

郎老師記得,最開始也只是自己帶着孩子去上美術課,由老師在課堂上教孩子。“老師教的,可能有他不理解的地方。我雖然不懂藝術,但是我懂我的孩子,所以我也跟着學,學會了再轉述給他。”慢慢接觸藝術的過程中,郎老師發現自己也可以開始教孩子了。“拿起畫筆的過程,讓我開始覺得,我也喜歡上了畫畫。會讓自己很安靜,我開始享受那樣的過程。”

“包括一開始,我們也追求要讓孩子一定要畫成什麼樣,後來也慢慢覺得,只要孩子能夠表達自己就好,藝術沒有標準答案。他有自己的特點,而我自己也很享受,他願意表達,我也可以更包容。這是我們一起畫畫後,一個很大的改變。”

郎老師眼裡,如今23歲的兒子,一直是一個很細緻、也很堅持的孩子。“他做事是非常專注的,從6歲開始就去廣州市少年宮學畫畫,中間從沒有間斷過。有時候他一開始畫畫就停不下來,但他其實心裡也很明白,清楚自己在很多方面可能不如別人。”

“我覺得這就是家長參與繪畫的關鍵。一開始,當他沒有信心,不知道應該怎麼辦的時候,我來參與繪畫,我就可以給他信心,我可以在後面使勁撐住他。這就是我們一起畫畫的意義。”

“不過現在,我覺得不用了,我可以撤下來了。他已經有了他自己的想法。”

“特殊兒童的支持 離開了媽媽都是空談”

“讓媽媽們參與繪畫,是2023年10月開始的。”“璞育計劃”策劃人、廣州大學教授周鮚,向南都記者介紹了這次計劃的初衷。

“首先,特殊兒童的支持,離開媽媽都是空談。有了媽媽的成長,藝術纔可以真正地改變這個孩子以及家庭。”

“其次,孩子大了,媽媽老了,是不是對話與溝通就少了?藝術很多時候是最好的媒介。‘媽媽藝術計劃’,就是要打破單一把眼睛盯在孩子身上的狀況。”

“最重要的是,媽媽們說,自己的孩子在廣州,幾十年被人愛,我能不能反過來愛大家呢?我和孩子一起畫畫,講述我們的家庭故事,更多人就會被激勵。”

“璞育計劃”對特殊兒童的關注已在廣州持續數年。

“璞育”,源於特殊藝術家陳元璞與廖冰兄家屬,2020年共同捐資成立的公益項目。2024年,這個公益計劃的重心是“媽媽藝術家計劃”——她們是一羣年齡在50至70歲左右的特殊孩子媽媽。多年陪伴孩子繪畫,她們對藝術並不陌生。通過對藝術的學習,她們也獲得了與孩子另一種通道的連接。周鮚介紹,此次《一家人,一條路,一座城》計劃,也是媽媽與孩子們感恩城市的系列藝術倡導計劃。

“藝術讓公益走出單向度的‘述說苦難’。媽媽們說:畫我們自己的故事,是完全不同的新體驗。”周鮚直言。

“說實話,這些家長常常有一個隱憂,就是今後,怎麼辦?‘我最好能夠撐到比我的孩子晚一天走’,這是他們不少人會有的一種想法。”多年致力於特殊兒童教育的廣州市少年宮原常務副主任關小蕾直言:我們希望這些家庭能走出這個陰影。而一起畫畫是一個嘗試之路。

“我自己是畫畫的。看到他們的畫,我其實很慚愧。他們畫得比我好,因爲那都是一些很本真的東西。媽媽和孩子一起畫畫,希望能帶來真正的改變。”關小蕾感慨。

聲音

廣州哪一條街 願意讓我們去畫畫呢?

“我們的孩子都出生在廣州,是一羣‘廣州仔’。這麼多年,廣州沒有因爲他們特殊而忽視他們,這座城給了他們成長的力量。”此次計劃的邀請函中這樣寫道。

“今年,我們不想讓你們來了解我,我們更想與你、街坊、鄰居、家人,交朋友,成爲你們街道的一分子。我們愛廣州,我們想爲這座美麗的城市增添色彩,我們想在有緣的一條街道上,留下我們的足跡。”

在當天的活動現場,他們也向廣州的每一條街道發出了邀請:“有沒有哪一條街道,願意讓我們去畫畫呢?”

周鮚向南都記者介紹了這個呼籲的意義。“街道社區畫畫,我們希望有更多街道來響應。因爲公益、藝術和社區結合起來,魅力無限。現在主要是春節期間,我們在怡樂路社區小試牛刀。今年六一兒童節期間,我們將在兒童公園舉辦媽媽漫畫展,年底還會在廣州圖書館大展廳舉辦年度大展。”周鮚告訴記者,在當天的活動現場,就有聞訊而來的兩個街道,向孤獨症孩子們伸出了橄欖枝。

“我們有個夢,期待有更多街道的支持,讓廣州的特殊孩子,可以一步步畫完這個溫暖的廣州。”周鮚說。

採寫:南都記者 董曉妍 插畫:孤獨症孩子的媽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