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神來我家》新鮮大便需「熱騰騰」外送!半數民衆異常仍不復檢

透過糞便潛血篩檢,能看出腸道黏膜是否出血,但許多人覺得麻煩,就算首次檢驗異常,仍不願複檢。(圖/報系資料照)

如果仍然不幸產生大腸瘜肉,那就要儘早發現、並儘快消滅它,此時就要接着採取第二密技。「最普遍又有效的就是糞便潛血檢查。」亞東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同時也是防癌教育基金會董事長臺灣癌症墓金顧問熊佩韋說,隨着政府推行50~74歲每2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篩檢,大腸癌死亡率也明顯下降。

「如果有大腸瘜肉或腫瘤,就可能造成黏膜少量出血,但肉眼無法分辨,透過糞便潛血檢查才能發現。」熊佩韋說,這是最簡單、又不具侵入性的大腸癌篩檢方式,就算50歲以下自費也僅需幾百元而已。

國健署副署長吳昭軍記者會上表示,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者若未進一步接受大腸鏡篩檢,罹患大腸癌的死亡率會增加64%。(圖/國民健康署提供)

不過,由於糞便中的血液室溫下會被破壞,需要儘速將糞便送檢,所以超過半數的民衆雖然檢查結果異常仍不願複檢。「嫌麻煩啊!總覺得自己不會那麼倒楣。」但就算如此,根據國健署資料顯示,接受糞便潛血篩檢率爲21.4%,且其中報告異常而接受定期篩率爲30%,則降低國人大腸癌死亡風險10%;預估若篩檢率能達40%,在同樣的復篩率下,可降低23%死亡率;若篩檢率達60%,則可降低36%死亡率,由此可見糞便潛血篩檢的成果

醫師熊佩韋提醒,腺瘤性瘜肉若逐漸長大,10年後可能惡化成大腸癌。(圖/亞東醫院提供)

「但糞便潛血仍然有僞陽性、僞陰性問題。」國泰健康管理預防醫學部部長陳皇光說,根據健檢資料顯示,75%大腸癌患者進行糞便潛血檢查時無異常,但進行大腸鏡檢查卻發現惡性腫瘤,相較之下,大腸鏡檢查更加精細。

更多 CTWANT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