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牙齦異常出血 她和它共處30年「人生更有希望」

陳女士35歲時眼睛黏膜、牙齦及子宮異常出血,被診斷爲華氏巨球蛋白血癥(WM)。(王家瑜攝)

華氏巨球蛋白血癥(WM)是罕見的淋巴瘤,患者體內的免疫球蛋白(IgM)過度增生,導致血液黏稠。(王家瑜攝)

華氏巨球蛋白血癥是淋巴瘤中極少見的一種,在臺灣每年新發病例不到50人,由於初期症狀捉摸不定,患者在求診過程中有如身陷迷宮。73歲的陳女士發病30多年,經歷多個階段的治療,還一度因爲經濟壓力中斷用藥,如今終於等到新一代口服標靶藥物納入健保給付,讓她相當感恩,直呼「人生更有希望了,要繼續努力工作賺錢!」

華氏巨球蛋白血癥是罕見的淋巴瘤,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秘書長黃泰中說明,巨球蛋白是指患者體內的免疫球蛋白(IgM)過度增生,導致血液黏稠。當IgM濃度超過4000 mg/dl或血清濃度高於4CP時,就可能發生多處黏膜不正常出血。

陳女士家住彰化,在游泳池和果菜市場工作,35歲時因爲眼睛黏膜、牙齦及子宮異常出血,先後到眼科、牙科、婦產科求診,後來北上就醫才診斷華氏巨球蛋白血癥(WM)。她回憶當時小兒子纔讀小學一年級,雖有吃藥控制,但因爲出血、貧血,嚴重時需要輸血,還一度爲了支撐全家經濟而停止用藥。

秀傳醫療體系彰化院區癌症醫院張正雄說,表示,化學免疫療法是一線治療,但效果有限,且伴隨較高毒性,可能導致血球減少、免疫力降低,容易引發感染。他曾遇過年長患者因爲化療併發肺部感染,險些離世的憾事。

黃泰中提醒6大常見症狀,如持續發燒、夜間盜汗、體重下降、疲勞、淋巴結或肝臟、脾臟腫大,或是皮疹、皮膚異常,需要特別留意;可透過IgM基因檢查、骨髓穿刺和切片檢查,早期鑑別惡性淋巴瘤或其他血液疾病。

黃泰中說,由於華氏巨球蛋白血癥患者人數過少,面臨難以取得臨牀試驗進展、容易漏診或誤診、缺乏專用藥物等挑戰,實屬弱勢中的「極弱勢」,過去10年整體存活率不到50%。今年12月,新一代口服標靶藥物正式納入健保給付,未來提供病人更多元化的治療政策,希望能夠翻轉患者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