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已有19個城市下調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龐成 廣州報道

5月20日,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發佈《關於做好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利率下調相關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通知》要求指導城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及時調整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利率,做好存量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政策銜接。

5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發佈通知,自2024年5月18日起,下調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0.25個百分點,5年以下(含5年)和5年以上首套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分別調整爲2.35%和2.85%,5年以下(含5年)和5年以上第二套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分別調整爲不低於2.775%和3.325%。

政策出臺後,各地陸續發佈跟進政策。據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統計,截至發稿前,廣東省內已有19個城市發佈具體執行政策,分別爲廣州、深圳、佛山、中山、東莞、江門、雲浮、汕頭、梅州等。除廣東以外,北京、河北等省市住房公積金中心積極響應,紛紛下調公積金貸款利率。整體來看,各城市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價格下調水平基本一致,部分城市已發放的貸款執行調整後利率時間則有所差異。

廣東多地率先跟進調整政策

廣東省內,廣州、深圳兩大一線城市率先跟進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調整政策。

5月17日晚,廣州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發佈通知稱,自2024年5月18日起,5年以下(含5年)和5年以上首套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分別調整爲2.35%和2.85%,5年以下(含5年)和5年以上第二套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分別調整爲2.775%和3.325%。其中,2024年5月18日起發放的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執行新利率;2024年5月18日前已發放的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根據借款合同約定自2025年1月1日起執行新利率。

據“深圳公積金”微信公衆號,自2024年5月18日起,深圳調整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調整後利率價格與廣州調整後情況一致,但已發放的貸款執行調整後利率時間有所不同。

根據《深圳市住房公積金貸款管理規定》第二十三條規定,公積金貸款發放後,遇國家公積金貸款利率調整的,公積金中心應當按季度對貸款利率進行調整。因此,2024年5月18日之前深圳市已經發放的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自2024年7月1日起開始執行調整後的利率。而 2024年5月18日之前申請且未發放的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以及2024年5月18日(含)之 後申請的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均執行調整後的利率。

中山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表示,對於2024年5月18日前申請且未發放的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執行調整後的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2024年5月18日後申請的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按照調整後的利率執行。如果貸款還在審覈途中,5月18日之前還沒有放款,在實際放款時會自動按照下調後的新利率重新計算月還款額。貸款發放後,可通過中山市公積金中心網上辦事大廳、微信公衆號、粵省事、廣東公積金和公積金貸款合作銀行等任一渠道進行查詢。

湛江市住房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則表示,2024年5月18日前已經發放的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貸款期限在1年以上的,自2025年1月1日起執行新的利率標準。2024年5月18日起發放的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執行新的利率標準。

去年末廣東住房公積金累計繳存總額31532.94億元

住建部發布的《通知》提出,指導城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按照《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業務規範》(GB/T 51267-2017),做好存量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利率調整政策銜接,對貸款期限在1年及1年以內的,應實行合同利率,不分段計息;對貸款期限在1年以上的,應於下年1月1日開始,按相應利率檔次執行新的利率規定,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

日前發佈的《廣東省住房公積金2023年年度報告》顯示,2023年末,廣東省住房公積金累計繳存總額31532.94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4.09%;繳存餘額9648.24億元,同比增加10.31%。2023年,發放個人住房貸款20.20萬筆、1191.30億元,同比增長0.45%、11.78%。購買首套住房申請貸款佔87.47%,購買二套及以上申請貸款佔12.53%。

萬聯證券分析師潘雲嬌認爲,日前,央行等接連出臺的房地產相關政策體現了政策端對於穩定地產行業的決心。

一是央行將首套首付比例下調至15%,創歷史最低水平;二是取消全國層面首套及二套住房貸款利率政策下限。人行發佈的2024 年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截至3月末,全國 343個城市(地級及以上)中,75個下調了首套房貸利率下限,64個取消了下限。3月新發放個人住房貸款利率爲3.69%,同比下降 0.45 個百分點。儘管房貸利率持續下降,但是整體下調節奏趨緩,此次取消全國層面首套及二套住房貸款利率政策下限,給予各個城市更大的政策寬鬆空間,有利於降低居民購房成本,提振市場需求;三是央行下調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0.25個百分點,在居民收入預期信心不足背景下,降低居民購房成本,有利於需求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