驗出「永久化學物質」!2超夯海鮮濃度高

美國研究團隊檢測新罕布夏州26種常見海鮮,發現蝦及龍蝦的「全氟/多氟烷基物質」(PFAS)含量最高。(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美國一項研究分析26種海鮮的「全氟/多氟烷基物質」(PFAS)含量,發現蝦、龍蝦等相當受歡迎的2種海鮮濃度最高。PFAS是普遍存在的人爲毒物,由於穩定性高、不易分解,因此又被稱爲「永久性化學物質」。

綜合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新聞稿、英國醫療新聞網站「Medical News Today」報導,達特茅斯學院帶領的團隊分析美國東岸新罕布夏州民衆食用海鮮的習慣,以及當地26種海鮮的PFAS含量,研究結果已於12日獲期刊《暴露與健康》(Exposure and Health)發表。

研究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於2021年6月調查新罕布夏州1829名居民食用海鮮的習慣,結果顯示高達95%受訪成人過去一年有吃過海鮮,最常食用的海鮮前四名依序爲蝦、黑線鱈、鮭魚、鮪魚罐頭。

研究第二部分爲分析新州當地26種常見海鮮的PFAS含量,其中蝦及龍蝦的濃度最高,平均每克濃度分別爲1.74毫微克、3.30毫微克。

其餘受檢海鮮包含鱈魚、黑線鱈、鮭魚、扇貝、鮪魚等,每克濃度均低於1毫微克。

研究據此認爲,愈常食用海鮮的民衆,接觸到PFAS的風險愈高。

PFAS是塑膠、不沾塗層等消費品的主要原料,由於它的分子非常穩定,因此用途廣泛,包括許多所謂的不沾鍋、外套、紡織品等都有PFAS成分。但也因爲PFAS不易分解,具有持久性,會在土壤、水、動物身上累積,因此又被稱爲「永久性化學物質」(forever chemicals)。

目前研究已知,PFAS和癌症、畸胎、膽固醇過高、甲狀腺、肝臟等相關疾病有關,過去更有研究發現,幾乎所有美國人的血液中都驗得出PFAS。

這份研究指出,PFAS普遍存在於環境中,因此難以確認PFAS是如何進入海洋生物的食物鏈,由於主要在海底及沿岸棲息及覓食,部分甲殼類動物體內可能特別容易累積PFAS;另外,大型海洋生物位在食物鏈上層,以較小型生物爲食,體內可能因此較容易累積PFAS。

研究強調,並不是建議民衆不要吃海鮮,而是要了解食用海鮮的風險與效益,這對孕婦及兒童來說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