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生成式AI競賽 白熱化

亞洲的生成式AI競賽日漸升溫,從日本、南韓到越南和中國大陸,紛紛自行開發相關技術。(路透)

亞洲的生成式人工智慧(AI)競賽日漸升溫,從日本到南韓及越南和中國大陸,紛紛自行開發相關技術,以迎合當地語言和文化,並降低對美國業者服務的依賴,避免損及國際競爭力與國家安全,以及數據外泄的問題。

日經新聞報導,越南最大民營集團Vingroup的子公司VinBigData(VBD),去年12月發表生成式AI服務ViGPT,是越南第一款開放大衆使用的國產生成式AI程式,背後的大型語言模型(LLM)據傳使用16億組參數,只有OpenAI最新版服務GPT-4的數百分之一,但在越南市場效能僅次ChatGPT。

VBD科學主管武何文(音譯)表示,Vingroup獨立開發自家版本,是因爲使用越南本地數據能創建出比外國對手更精準的服務。許多生成式AI程式都是用英語資料訓練,較少用越南資料,導致對越南文化、歷史及法律的準確度降低。

Vingroup也把AI技術應用於旗下電動車廠越快(VinFast)的電動車,讓駕駛能用越南語語音操作,同時計劃整合AI到金融、保險及物流等領域。

彭博資訊估算,全球生成式AI市場規模正以每年42%的速度擴張,預料2032年將達到1.3兆美元,約是2022年的32倍。

日本企業也正在研發日語的生成式AI。NEC去年8月啓動採用大型語言模型「Cotomi」的服務,NTT也將在3月開始以大型語言模型「Tsuzumi」爲基礎的服務,軟銀也在開發自家大型語言模型。

南韓網路服務業者Naver去年8月發表爲韓語客製化的生成式AI服務「HyperClova X」,聲稱韓語資料庫比ChatGPT大上6,500倍,將整合到旗下搜尋引擎和線上購物平臺,提高用戶搜尋效率。

中國大陸的百度、騰訊及阿里巴巴也都在研發生成式AI,百度的文心一言號稱去年底用戶已突破1億人。新加坡上月也宣佈要爲印尼語、馬來語及泰語開發LLM,但面臨缺乏可訓練數據及獲利能力等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