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雲計算遭遇強勁對手 電商業務有較大提升空間

(原標題:亞馬遜雲計算遭遇強勁對手 電商業務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盧國韜表示,亞馬遜雲計算業務的表現在他預期之外,在未來還需不斷加大投資的前提下,亞馬遜EPS短期或較難好轉。

自第二季度財報發佈之後,亞馬遜已經連續6個交易日收跌,市值整體縮水超過600億美元。財報顯示,亞馬遜雲計算業務AWS二季度表現低於市場預期,5年來,AWS收入的季度增速首次低於40%,同時,EPS(每股收益)也不及預期。

本期,《紅週刊》特邀美國對衝基金公司Greiphyn HeightsAsset Management LP投資經理盧國韜對亞馬遜二季度財報進行解讀。此前,盧國韜曾接受過《紅週刊》記者關於亞馬遜基本面分析的系列訪談,相較之前的樂觀態度,面對最新披露的第二季度財報,他明顯多了幾分謹慎。盧國韜表示,亞馬遜雲計算業務的表現在他預期之外,在未來還需不斷加大投資的前提下,其EPS短期或較難好轉。

谷歌強勢介入 AWS增速放緩

《紅週刊》:亞馬遜最新發布的第二季度財報顯示,營業收入和淨利潤相比去年同期均實現同比增長,但云計算業務AWS僅實現了83.8億美元,低於市場預期的84.8億美元,同時,37%的增速也是5年來AWS季度增速首次低於40%。

盧國韜:AWS已經佔據了“雲”最大的市場份額,增速減緩應該是不可避免的,但就此次AWS增長緩慢低於市場預期來說,我判斷認爲是微軟、谷歌這樣的競爭對手存在,特別是谷歌在過去這個季度非常重視雲計算,導致AWS在拿到新的份額方面並沒有什麼競爭優勢。

《紅週刊》:谷歌在雲計算上加碼對亞馬遜“雲”的衝擊有那麼大嗎?

盧國韜:本來市場或者至少在我看來,谷歌不會投入那麼多資金在雲計算上,但從過去這個季度來看,谷歌在雲計算投入上顯示出很大的決心,這在之前是沒有被預期到的。亞馬遜應該意識到了這一點,在向前的指引上,表示要進一步重視雲計算的銷售,提升銷售能力。

對於亞馬遜來說,目前面臨的一個最現實的問題是其雲計算銷售價格表現疲軟,這可能跟銷售能力,與客戶的溝通能力,或者激烈競爭等各方面因素有關。如果一旦在預期之外降價,則AWS的利潤就會受到影響。另外,此前谷歌雲計算追趕力度不大,亞馬遜只需要與微軟展開競爭就可以了,AWS也沒有那麼必要拼命去投資升級,但現在來看,在谷歌發力下,導致亞馬遜仍需要加大投入,如此就會導致亞馬遜的自由現金流沒有預想的那麼多了。

《紅週刊》:對於亞馬遜來說,哪些關鍵因素會限制AWS增長?

盧國韜:亞馬遜涉入的領域非常廣泛,就拿電商業務來說,它的主要競爭對手並沒有這塊業務,那麼亞馬遜在電商領域的對手比如沃爾瑪自然就不會選擇亞馬遜的雲服務,而傾向於選擇微軟,這就造成了實際上有相當程度的用戶對AWS是不開放的。亞馬遜因進入的領域太多,也導致跟雲計算客戶進行競爭的方面會有更多,而這就可能減緩最能產生淨現金流的AWS業務的增長,相對微軟和谷歌來說,其AWS未來的增長率是最受限制的。

《紅週刊》:除了同業競爭的影響,導致亞馬遜雲計算髮展不及預期還有沒有其他因素?

盧國韜:亞馬遜之前拿到了美國國防部的一個大合同,AWS和微軟來分得這一塊業務,但是現在特朗普表示,政府應該調查AWS是怎麼贏得合同的,這就出現潛在的風險,即使查出來沒問題,但能不能拿到原來那麼大的份額,就存在不確定性了。所以,從另一角度來講,AWS還需要增加銷售人員,保證增長。

《紅週刊》:競爭壓力下,AWS會作哪些改變?

盧國韜:目前,亞馬遜已經在慢慢進行某些方面的戰略收縮,比如最近有個消息,亞馬遜讓The Trade Desk在它的Fire TV平臺上做廣告,而自己不做了,某種程度來講,這意味着亞馬遜把知道自己沒有機會做好的領域讓出去,這會減緩其他投資方面的壓力,不過這是個漸變的過程。這個季度亞馬遜財報確實不太好,但是因此判斷AWS要出問題,還爲時尚早。谷歌顯示了巨大的決心,但具體如何還需要看後面幾個季度表現。從AWS本身來講,它既要承受降價壓力,還要在銷售方面進行投入,這會讓其近一兩個季度壓力有明顯提升。

在雲計算業務放緩背景下,假設亞馬遜沒有其他業務補上,從靜態角度分析,亞馬遜的估值可能會有些偏高的,短期內,我覺得會有一定風險,但長期情況如何,還是需要繼續跟蹤觀察。

電商業務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紅週刊》:電商業務作爲亞馬遜的主營業務之一,它在亞馬遜的整個營業收入中的比例超過了50%,不過,最新財報顯示,其核心電商業務增長速度似乎放緩了,相較前幾年動輒超過20%的增速,今年第二季度來自在線商店的淨銷售額同比去年同期只增長了14%,來自實體店的淨銷售額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您如何看待亞馬遜電商業務增速放緩情況?

盧國韜:亞馬遜電商業務增速放緩,可能只是臨時的,因爲當用戶逐漸習慣“一日達”後,會有更多的生意放到亞馬遜平臺上,當亞馬遜能夠賣更多不同種類的東西,利潤空間也就會慢慢提升,所以問題不大。而它的“一日達”主要就是爲了電商業務的進一步增長,它增長放緩的速度跟沃爾瑪或者其他實體店相比,會更加緩慢一些,亞馬遜的電商業務還有潛力可挖的,當然,因爲它現在規模已經很大,我認爲百分之十幾、二十幾就已經是高速增長了。對於亞馬遜電商業務來說,若“一日達”真的能夠進展成功的話,亞馬遜就可以做很多原來做不了的事,比如生鮮、藥品領域,這就又一次減少了消費者進實體店消費的可能性,加速從實體店搶生意對它來說其實是好事。總之,我覺得亞馬遜線上零售在美國還是有很大成長空間的。

《紅週刊》:雖然亞馬遜線上零售可能存在很大成長空間,但亞馬遜的線上線下融合似乎做得並不好。

盧國韜:確實存在這個方面問題,亞馬遜不管是大店還是小店,在線上線下的有效融合方面似乎並沒有找到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以亞馬遜收購全食超市爲例,其在收購完成後就未達到預期,線上線下沒能很好地捆綁從而將生鮮做好。全食主打要麼有機,要麼本地特產,能夠保證新鮮和口感,但問題在於它的供應鏈太過複雜,大部分商品都要當地貨源,可能每家店後面都要有供應鏈,個人覺得這樣做是非常沒效率的。當然,亞馬遜的考慮可能是希望通過整合全食,在生鮮領域做得更好,或者如果做生鮮,本地的供應鏈是很重要的,得學習具體怎麼做,以及爲什麼要這麼做。

大力佈局“最後一站”

《紅週刊》:第二季度,亞馬遜會員服務Prime的訂閱服務收入呈現較快增長,來自於訂閱服務的淨銷售額爲46.76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34.08億美元相比增長37%。不過,在這一業務上亞馬遜也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亞馬遜此前表示,在第二季度將斥資8億美元爲美國Prime會員提供免費的單日配送服務,將過去的“兩日達服務”升級到“當日達服務”。您怎麼看待亞馬遜物流服務未來的發展態勢?

盧國韜:訂閱服務方面,本身目的並不是要會員繳納會員費,而是交了錢之後刺激用戶多購物,並給會員提供更好的服務,不管是免費的音樂還是其他有價值的服務等。用戶在亞馬遜上待的時間長,不僅體現在多買東西上,廣告投放也會更有效。

加入會員的人比非會員購買的東西更多,這是亞馬遜投入“一日達”的出發點,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講,要實現“一日達”就會面臨成本壓力問題,物流服務要達到“一日達”,很多東西就需要自己來做,而不能過多地依賴FedEx、UPS,過去幾年,在節假日時都會發生美國郵政系統不堪重負的情況,達不到亞馬遜的要求,如今亞馬遜自己建物流,必然需要進行固定資產投入,而這需要長期進行多方面的投入。現在亞馬遜已經有一半左右的運輸由自己來處理,如果自己運輸更多,利潤會有所提升,但同時投資的數字也會更大。

《紅週刊》:加大“一日達”投入顯然會提升亞馬遜的成本支出的,亞馬遜第二季度總運營開支爲603.20億美元,高於去年同期的499.03億美元。從經營的角度看,亞馬遜這種用成本換增長的模式是否健康?

盧國韜:亞馬遜鼓勵自己的員工下海創業去做本地物流,目的就是鼓勵更多人創業,多在自己一兩個鎮的周圍進行快遞業務,也就是通常說的拿下最後一英里,雖然最後一站是最費成本的,但意義重大,也是最值得投資的。這需要一定的資金,但是難以確定具體需要花費多少,因爲這將面臨較大的成本增加,而且增加到什麼時候也有不確定性。據觀察,亞馬遜的投資一個週期大概需要幾年,如果現在開始進入週期的話,未來可能至少4個季度左右,成本壓力會比較大,這會影響未來幾個季度EPS的,雖然營收增長能幫助EPS提升,但個人認爲達到預期的可能性並不大,還需要多觀察一段時間。■(注:盧國韜所在基金目前沒有亞馬遜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