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籲加大新藥預算 否則議價照卡關

健保署規劃推動「平行審查」,力拚將納入給付的時間縮減至1年內,但專家指出,1年等待期還是太長。圖爲生技中心開發新藥。(生技中心提供)

新藥從取得藥證到納入健保給付,平均得耗時15個月,導致病患看得到、吃不到,甚至等待不及就撒手人寰。健保署規劃推動「平行審查」,力拚將納入給付的時間縮減至1年內,但專家指出,相較日本平均只要56天的審查速度,1年的等待期還是太長,新藥預算不足、藥廠不滿意價格、健保審查人力不足,都是難以加速給付的主因。

臺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表示,日本新藥納入給付的時間平均56天,臺灣則需等待15~20個月不等,健保署推動「平行審查」,簡化給付流程,政策方向正確,然而,我國每年新藥預算僅30億,議價過程恐怕沒辦法那麼順利,這是令人擔心之處。

洪子仁指出,由於新藥預算過低,許多藥物即便適應症多,卻無法一次納入給付,首次給付時,往往只給付三分之一的適應症,而每年30億的預算中,有10億都是用在既有藥物的適應症擴充,新藥進入健保的比例有限。

依照市場機制,藥廠會衡量每個國家的經濟規模,採取不同的出口策略,健保經費不足之下,新藥給不了高價,即便簡化審查流程,也可能在與藥廠研議給付的過程中,卡在「價格不滿意」這一關。

臺灣藥品行銷暨管理協會發言人沈採穎認爲,「平行審查」的推動是一大進步,但1年的時間仍然過長,健保署、食藥署應瞭解日本模式,精進臺灣的制度。臺灣新藥給付慢,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健保人力不足,行政費用僅是其他國家的一半,經費不夠、人力不夠,都會影響給付的速度。

洪子仁認爲,政府須加大新藥預算,從30億提高到90~100億,並正視健保成長率不足以及總額不足的根本問題;沈採穎則呼籲,健保署應補足實質負擔不足每年度保險經費扣除法定收入後金額36%的缺口、提高人力,保障人民的健康權,另也期盼逐步將指示用藥退出健保,將更多經費用於救命藥的給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