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觀點-臺灣應加速新電力系統建置

臺灣目前電力系統是「發-輸-變-配-用」的單向過程,要適應風電、太陽能波動性、間歇性和隨機性特性,從先進國家的經驗,臺灣電力系統勢必要大幅調整,來形成「源-網-荷-儲」的一體化循環過程,纔有能力提高新能源發電消納佔比。

所謂「源-網-荷-儲一體化」是指一種可實現能源資源最大化利用的運行模式和技術,通過源源互補、源網協調、網荷互動、網儲互動和源荷互動等多種交互形式,進而更經濟、高效和安全地提高電力系統功率動態平衡能力,是打造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發展路徑。

換言之「源-網-荷-儲」是一種包含「電源、電網、負荷、儲能」整體解決方案的運營模式,可精確控制用電負荷和儲能資源,解決綠色能源消納及其產生的電網波動性等問題,平滑不穩定的新能源發電,促進供需兩側精準匹配,提高可再生能源佔比,推進各類電源互補互濟,這對迎向綠色能源佔比20%的臺灣供電系統非常重要。

過往臺灣電力系統「發-輸-變-配-用」完全由臺灣電力公司完全單向掌控,如今發電端的新能源風電與太陽能多數由民間公司負責,但「輸-變-配-用」仍由臺灣電力公司掌握,若繼續沿用,個人認爲會不利電網的安全運行。因此政府除大力發展新能源外,更應及早規劃「源-網-荷-儲」新型電力系統。

新型電力系統是依託現代資訊通訊及智慧化技術,來強化全網統一調度,建立源網荷儲靈活高效互動的電力運行與市場體系,個人認爲,網荷儲有三項技術臺灣應及早採用:其一、「雲大物移智鏈邊」技術,是利用雲計算、大資料、電力物聯網、邊緣計算等技術手段,讓電網系統配備擁有海量資料處理分析、高度智慧化決策等能力的雲端解決方案。

其二、「儲能技術」是解決新能源波動性、間歇性和季節性最好方案,目前正在大規模市場化應用的進程中,同時可輔助市場的激勵作用,在發電側、用電側廣泛運用的電化學儲能目前面臨着儲能安全技術的突破難點,在2011年~2021年的十年間,全球發生32起儲能電站起火爆炸事故。臺灣儲能還處於產業發展早期階段,應確實做好安全管理,否則很容易引起民衆抗爭,會造成因噎廢食而停滯不前,會讓新能源無法充分有效利用。

其三、虛擬電廠是能源與資訊技術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向,基於先進的量測、通信和控制技術,將不同空間的可調負荷、儲能、微電網、電動汽車、分散式電源等一種或多種可控資源聚合起來,實現對負荷側可控資源的可觀可測可控,有效提升系統靈活性水準和電網調度機構對負荷側資源的管理水準,中國大陸前一陣子公佈新型電力系統發展藍皮書,而臺灣還在處於非核家園2025迷思中,盼望有司者能儘早規劃臺灣新電力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