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返校捐款卻被轟走 女校校長:最反對當全職太太

(原標題:學生返校捐款卻被轟走!張桂梅:“我最反對當全職太太”)

東方微信公號消息,全職太太的話題已經不是第一次在社交網絡上引發熱議了。電視劇《三十而已》熱播期間,演員童瑤飾演的角色“顧佳”因爲展現了與網友傳統認知中“黃臉婆”型全職太太不同的風采,就有網友順勢發起“全職太太算不算獨立女性”的投票,支持和反對的人數各佔一半。

這幾天,因爲張桂梅在一檔專訪節目中說出“我最反對當全職太太”這番話,她火了。大多數網友對張桂梅的發言均表達了支持,跟着東東一起來看。

張桂梅直言:

看不起這名學生,看不起全職太太

舊日的學生領着丈夫孩子、帶着一筆錢回到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準備回饋母校校長張桂梅得知這名學生已經做起全職太太,她不留情面地直接轟人了。

張桂梅說,這名學生的家庭困難,歌唱得不錯,“就跟百靈鳥似的”,但是家裡沒什麼條件讓她報考藝術院校,走普通高考的路線也沒有考到什麼好的學校,畢業以後去了杭州、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打拼。

學生嫁的是貴州人,同樣也是家庭經濟條件不好,在做銷售。

夫妻兩個人賺了點錢,說是要回來報答母校、向母校捐款:“她領着她的娃娃和她的老公,抱了一大堆錢進來,我說‘滾出去’。我直接當着她老公的面說,‘你給我滾出去’。”

學生問她是不是嫌棄自己沒能力,張桂梅的回答很直接,她就是嫌棄。

張桂梅不解,“家庭那麼困難,我們把你供到現在,你現在反而當起了全職太太?”

不過,張桂梅也說,自己無權干涉學生出校、到社會打拼後所選擇的生活方式,但是她不會要自己學生作爲一個全職太太捐出的錢財。

在張桂梅看來,選擇做一個全職太太意味着放棄了人生的更多可能。

“你有能耐時候,男的還把你當回事,沒有能耐的時候,現在多少家庭主婦在家待着,當一個全職太太,你看男的在外面找小三的有多少啊。”

張桂梅指出,剛開始做全職太太可能沒什麼,但時間一長,夫妻之間就沒有共同語言了:“你被社會所淘汰了,他回家也不知道跟你說啥,他的事業你也沒有辦法幫忙,出主意的能力你都沒有,整個把你控制在原來的水準上了。磨來磨去,原來的水準也沒有了。”

張桂梅覺得,女人還是要對自己狠一點,當全職太太不是良選,這相當於是把自己視爲是模特或花瓶。“你指望他們男人吃飯,你指望他們養你?……男人有錢了也不會想養你這樣的花瓶的。”

張桂梅強調:“女人要靠能力,要靠自己,你不要相信他們這些男人。”

張桂梅校長怒斥女學生當全職太太:滾出去,不要你捐款!(來源:original)

這一次大多數網友對張桂梅的發言

紛紛表達了支持

東方快評

女校校長爲何反對學生當全職太太?

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張校長一輩子都致力於讓家庭貧困的女孩子,通過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尤其這所學校又是12年全免費,如果說佔了名額上了學,有了技能養活自己,最後卻沒有憑藉自己的一技之長“自食其力”,反而當起了全職太太,實在是違背了張校長辦學的初衷。作爲校長,面對自己培養的學生當全職太太,恐怕感覺萬分可惜,她有權表達自己的態度和對學生的期望。

細細想來,張校長反對女生成爲全職太太的理由有二。一是全職太太沒有選擇權,她們與社會脫節,無法提升自我能力;二是在經濟上沒有話語權,她們依附於男人,遇到小三完全沒有辦法。

但是筆者認爲,從社會層面看,這兩個反對理由有偏頗之處,不應該這麼絕對地下結論。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有各自的情況,當全職太太是夫妻倆共同認同的生活方式,有時候成爲全職太太不是追求的結果,而是權衡利弊後的選擇。有的女性爲了照顧孩子、照顧家庭,選擇做一段時間全職太太,無可厚非。況且,當全職太太費心子女教育、家人生活,非常辛苦和不易,有的還會在家做一些網絡兼職補貼家用。所以,不能簡單地否定全職太太的價值

不過,張校長的話雖然有點偏激,但卻引人深思,其中反映出全職太太所面臨的情感風險和社會保障上的缺失。比如,女性始終“宅”在家裡,長期維持全職太太的狀態,夫妻雙方是否還有共同語言?是否還有共同認可的基本價值?另外,女性經濟上不獨立,很容易造成自卑心理,日子會不會越過越壓抑呢?

此前,電視劇《三十而已》中的顧佳成爲了人們心中完美全職太太的代表。事實上,全職太太一直在爲家庭默默的付出,背後的艱辛並不比在外工作的丈夫少,如果我們把全職太太當成一個“職業”,這個“職業”其實並沒有受到相應的回報和尊重。

張校長話雖然糙,但是能看出她對女孩子的滿滿關心之情,對女性獨立自強的呼喚。要讓全職太太在婚姻和社會中強起來,首先女性要從關愛自己開始。作爲全職太太,就算因種種原因偏向於持家,那也需要不斷提升自己,活出自己的價值。

對於家庭來說,共同奮鬥、互相扶持纔是良好的夫妻生活方式。夫妻雙方要一起努力經營好夫妻關係,平時多交流溝通,有什麼事情共同承擔。對於社會來說,對全職太太的定位和認知應該更加寬容,給她們提供更多選擇的權利和提高選擇能力的機會。

相關推薦

63歲中國女校長感動國人 卻因被冠"洋文名"引發衆怒

前不久,那個感動了千萬人的63歲女校長張桂梅,火了。

她在飽受病痛折磨的同時,爲雲南深山裡的孩子們四處奔走。

建學校、修宿舍、一家一戶籌集錢款,幫助了1600多個貧困家庭的女孩走出大山。

而張桂梅的事蹟媒體們報道了之後,各種榮譽頭銜紛至沓來。

但最近,她卻被媒體冠上了一個新的洋文名字:“中國特蕾莎”。

簡單的五個字,卻像一把火,瞬間點燃了網友的憤怒。

1.

雲南麗江華坪縣,坐落在遙遠的深山之中,路途遙遠,海拔又高。

張桂梅就在這裡開設了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公辦女子高中。

她作爲校長,哪怕病痛纏身,靠吸氧緩解疼痛,也堅持陪伴着課堂裡的學生。

▲於2015年最終完工的華坪女高,被稱爲“全縣最漂亮的建築”

沒有資金的時候,她厚着臉皮,一家一戶去敲門籌款,被人家吐了唾沫罵出來,就擦擦臉再去下一家。

她爲了教室裡那一羣渴求知識的眼睛,忍受了常人無法忍受的屈辱與磨難。

▲睡在長椅的張桂梅

在我們眼裡,她的偉大無需質疑。

在張桂梅的事蹟被廣泛報道後,教育部開展了向張桂梅同志學習活動,全中國都認識了這位堅強不屈的人民女教師。

但是某些媒體,卻把她比作中國的“特蕾莎”。

他們打着高尚的、比肩西方人的旗號,去歌頌這位中國女性,這讓網友出離憤怒了。

特蕾莎和張桂梅之間,有太多的不同,將兩者如此對比,的確太不合適。

特蕾莎,是一位來自塞爾維亞的修女

她是世界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主要替印度加爾各答窮人服務,1979年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由於信仰天主教,在1931年,特蕾莎正式成爲修女,後來決心成爲終身職業修女,並按照法國19世紀最著名的修女“聖女德莉莎”的名字和精神,爲自己改名爲特蕾莎修女。

我想問問有些媒體,用“中國特蕾莎”這樣帶有宗教色彩的“西方聖人”來類比張桂梅,合適嗎?

或許很多人還不瞭解特蕾婭修女,W姐爲大家簡單說說這位修女的著名語錄。

特蕾莎,被西方大衆稱之爲窮苦人的天使修女。

那麼這位天使怎麼看待窮人的呢?

她公開表示:“窮人們應該接受他們的命運,這是非常美麗的一件事。”

▲圖源:《獨立報》

特蕾莎遇到窮苦人生病了,她不會像她說的那樣悉心照料,而是將他們扔進加爾各答的“臨終者之所”。

這裡就像是個裝滿的病痛的地獄,沒有系統的治療,沒有優秀的醫生,沒有營養補給,甚至連最基本的衛生條件都達不到。

在這裡修女和志願者甚至分不清病人的病情,時常會將傳染病患者和普通患者混在一起,病毒就在這樣的溫牀中肆意蔓延。

上述的一切,不是編造出來的謠言,而是羅賓·福克斯(Robin Fox)在考察了“臨終者關懷”醫院之後寫的文章。

這篇文章還被刊發在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看看。

▲圖源柳葉刀

那天使修女特蕾莎自己生病了怎麼辦呢?

也和這羣苦難的人們待在一起嗎?

顯然不是。

在特蕾莎得肺炎時,她在美國排名前十的醫院,斯克利普斯(Scripps)進行治療。

▲圖源紐約時報

而我們中國堅強的女校長張桂梅,爲了改變孩子的命運,忍着病痛撐在講堂上,即使病痛纏身,也沒有下過火線。

剛開始,63歲的校長張桂梅會坐在空蕩的教室門口,一直等着老師們下課再一同結束一天的工作。

但久坐讓她全身每一塊骨頭都劇烈地疼痛,所以她乾脆在門外支了一張牀。

▲張桂梅放在教室旁的小牀

爲了多陪伴孩子們,她每天都要吃大量的止痛藥,嚴重的時候氧氣瓶不離身。

▲張桂梅在吸氧

我想問問那些將兩人做類比的人,但就這一點,特蕾莎做得到嗎?

事件發酵之後,就連共青團也站出來發聲:張桂梅不是中國特蕾莎,她是共產黨員。

很多網友在下面跟帖評論:

“她有名字,她叫張桂梅!”

“她不能是中國的張桂梅嗎?”

還有網友說,“別什麼事都扯到西方,好像西方就是人類道德模範一樣!”

當然,我們不可否認特蕾莎修女的奉獻精神,但是用她來類比張桂梅,卻是極其不合適。

用張桂梅和特蕾莎修女類比,這背後深藏的,其實是千百年來以攀附西方爲榮的心理。

歸根結底,還是文化的不自信。

2.

其實這樣的事情早已不是首次。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隨着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扯張“洋旗”給自己做虎皮。

買箇中國的東西不算什麼,買到了國外的東西就非要拍照打個卡,彰顯出自己“高人一等”的一面。

這些年大衆應該也都聽膩了,比如好好的千年古都,非要給自己起名“東方威尼斯”;

好好的特色遊樂園,非把自己叫做“東方迪士尼”;

好好的國產飲料,非要在宣傳的時候帶上“東方可口可樂”……

這是病,得治。

火遍全網爆款飲料,某氣森林,大家應該都知道。

明明是國產飲料,卻非要把“氣”改成“気”。

有的新包裝上還要寫個“北海道の飲料”,乍一看根本看不出是本土產的飲料。

彷彿這樣就能脫胎換骨,成爲更“高層次”的存在。

這一系列類比的背後,全部都是文化不自信帶來的。

這次惹得全網羣嘲的“中國特蕾莎”也是一樣。

事實上,泱泱中華五千年輝煌文明,擁有無數引以爲傲的風流人物,其中也不乏很多偉大的女性。

有聰慧過人的辛憲英,才華橫溢的李清照,自強不息的上官婉兒,飽讀醫書的談允賢……

將張桂梅比作中國特蕾莎,之所以被大衆所反感,追根究底還是源於:

做這個類比的人,已經完全喪失了作爲一箇中國人的視角。

他只能通過外國人的眼和評價體系來看中國,看見什麼都習慣找一個國外標杆——以至於他自己都未曾發覺。

話又說回來,某些媒體將張桂梅比作“中國特蕾莎”,他是存心想找罵的嗎?

當然不是。

只是有些人習慣了以外國標杆爲軸心,從心理上就天然“低人一等”。

跪得久了,有時候會連自己都忘了,自己是跪着的。

好在,這也並非是一件全然令人憤怒的事兒。

至少這件事情的發酵讓我們發現,如今的大衆,已經無法再認可“誇獎一個有色人種的方式是他像個白人”這種簡單敘事邏輯了。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從西方人主導的敘事內容中清醒過來;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意到,其實我們一直身懷寶藏,只是未曾挖掘。

中國正在以全世界都想象不到的速度前行。

我們無需將西方作爲標杆。

今後,我們纔是世界的標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