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藥僅8成療效?專家曝:只是迷思!

食藥署今日(20)召開例行記者會。(李念庭攝)

學名藥、原廠藥該如何選?食藥署指出,不少民衆常認爲學名藥僅8成療效,或原廠藥比學名藥好,事實上都只是「迷思」,國內學名藥經過嚴謹的臨牀試驗把關,療效與安全性與原廠藥相同,臨牀上也幾乎不會發生學名藥效果較差的狀況。

食藥署藥品組副組長林意築說明,目前臺灣藥品許可證共23472張,學名藥就有17510張許可證,約佔74%。原廠藥專利期滿後,其他藥商可以申請含同成分、同劑型、同劑量(三同)的學名藥上市,只要通過「藥品生體相等性(BE)」試驗,就能證明其療效與安全性與原廠藥相同。

臺灣臨牀研究倫理審查學會理事長張芳維強調,國內學名藥須經嚴格臨牀試驗才能取得藥證,療效與安全性等同原廠藥。(李念庭攝)

林意築解釋,BE試驗過程中,受試者服藥經腸道吸收後,會分析學名藥和原廠藥的主成分,進入全身血液循環或作用部位的速率、程度,若其90%信賴區間介於80~125%,就能確保2種藥在人體內的表現足夠接近,進而證實兩者療效與安全性相同,爲國際法規單位公認標準認定。

臺灣臨牀研究倫理審查學會理事長張芳維說,國內很多藥廠都是幫國外代工,如同護國神山臺積電,「臺積電出產的晶片會比其他人差嗎?」臺灣藥廠生產的學名藥,經過嚴謹的臨牀試驗,效果也同樣很好,學名藥比原廠藥差,或學名藥僅8成療效的說法只是迷思。

張芳維強調,全世界都在發展學名藥,不是隻有臺灣,且學名藥必須符合規格才能申請到藥證,臨牀觀察下來,幾乎不會發生學名藥與原廠藥療效不等的狀況,畢竟BE試驗過程中,經過藥學專家嚴格把關。

張芳維補充,執行BE試驗過程中,會先經過醫院IRB審查覈準,並詳細告知符合標準的健康受試者注意事項,試驗執行應符合GLP、藥品製造應符合PIC/S GMP規範。他提醒,試驗仍可能有風險,受試者須注意本身體質,以保障自身健康及臨牀試驗嚴謹性。

此外,具生育能力女性在試驗期間應進行避孕,否則試驗期間懷孕會造成不良事件,慢性或急性感染疾病、B肝、C肝、正在懷孕或哺乳、服用影響肝臟代謝酵素的藥物者等,也應被排除。

張芳維表示,藥物都會有副作用,試驗過程若有無法預期的重大事件發生,會給予醫療照護來保護受試者,若發生不良反應,也會進行紀錄檢討,看是病人本身體質問題,還是藥品賦形劑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