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倫審查資訊應公開

(圖/本報系資料照)

最近民進黨諸位因「抄襲」而被撤銷碩、博士學位的政治人物,都抵死不認「抄襲」,只肯說是「小瑕疵」,但卻又說「尊重審查結果」、「將循管道申訴」云云,其實這都是故布迷陣、避重就輕,想移轉焦點,讓許多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學術倫理的人,誤以爲這是政治打壓,施以同情,集矢攻擊學校及學倫會,網路上一片叫囂、謾罵之聲。

我在學術界30多年,深知學術倫理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最嚴肅不過的命題,凡是涉及到學倫問題,都必定得經過審慎的評斷,才能論定。要判定一本論文是否有「抄襲」嫌疑,其「抄襲」處是否足以影響其論文的存在,以及是否構成撤銷學位的要件,都必須將其論文內容詳加比對、條分縷析,一一檢視、條條列出,以作爲判定的依據,然後經由審查委員相互討論,充分釋疑,才能得出最後的結果。有時候,其過程的艱難,甚至遠遠超過撰寫論文。這絕對不是一般人所誤認,以爲憑三兩主事者以意識形態掛帥,就可以定其是非、有無的。

政治人物之狡獪,往往就在於此,明知自己絕對是無法否定抄襲的,卻一定非得故作冤屈狀,以模糊焦點的方式,混淆視聽,一句「政治迫害」,就可以大卸其責,反正只要熬過風頭,自然可以船過水無痕,甚至成爲其累積的政治資產。

究其所因,無非是目前的學術倫理審查,通常只公佈結論,而對其如何獲得此一結論的具體事證,皆以「保密」原則加以封禁,像臺大審查林智堅的論文般,還有重點說明的,其實還屬僅見,大多數都只是函送被檢舉人而已,從不對外公佈,甚至連檢舉人也都矇在鼓裡。也正因此,當事人自然可以誇誇其談,甚至狂言猖披,擺出一副受害者的姿態,欺瞞那些不識不知的支持者。

這是政壇上常見的「苦肉計」,但用之學術倫理,「瞞者瞞不識,識者不可瞞」,卻也未必沒有效果。因此,流言蜚語,滿街傳播,寖至於真假無別、是非混淆。這也是一干「抄襲慣犯」,敢於如出一轍的援用的原因。

要破除這種迷障,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將所有的詳細審議資料,除了審查人的姓名加以「保密」外,全部公諸於世,就事論事,聽憑公斷。審查者固可理直氣壯,而抄襲者也將無所遁形。在法院中,法官審斷案情,必有公開的判決書示衆,可供隨時檢閱,學倫審查,既事關當事人的清白,又關乎學術的正義,豈有封存、保密的道理?(作者爲退休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