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戰新聞多隨執政黨起舞 選民與觀衆未必會被說服

衛福部前部長陳時中參選臺北市長的媒體聲量位居全國冠軍,最後仍然選輸蔣萬安(前中)。圖爲蔣萬安1日前往文昌宮參拜還願,受到民衆熱烈歡迎。(郭吉銓攝)

民進黨在九合一大選慘敗,當中特別值得關注的現象是,衛福部前部長陳時中參選臺北市長的媒體聲量位居全國冠軍,最後仍然落選。學者認爲,由於媒體有着各自政治立場偏好,且報導似乎也多隨執政黨起舞,因此選舉新聞表現難免具有一定程度的偏頗。不過就選舉結果來看,選民與觀衆未必會被說服。

「2022年電視選舉新聞學者觀測聯盟」昨公佈選前7周12臺有線與無線電視臺的選戰新聞監看結果,發現陳時中5度蟬聯「電視聲量王」寶座,亞軍則是當選新竹市長的民衆黨立委高虹安。

學者觀測聯盟的統計數據顯示,在本次大選當中,最受各家電視臺關注的政黨爲民進黨,其次爲國民黨,第三爲「泛民衆黨」。即便民進黨敗選,外界仍質疑媒體報導量與立場,過度向執政黨傾斜。

中山大學政治所教授廖達琪表示,民進黨具有執政優勢,所受的關注最多,即便各界都同意陳時中在選戰當中的「人設崩壞」,但媒體幾乎隨着執政黨調性起舞。而立場偏藍的媒體,對於民衆黨相關新聞的呈現也偏向負面,幾乎全力攻打新竹市長候選人高虹安,纔會出現這兩人位居高聲量的情況。

文化大學廣告系主任鈕則勳分析,在這次的選戰過程中,媒體表現有一定程度的偏頗,報導上似乎也多跟着民進黨的攻擊步調走,但選民或觀衆未必就會被媒體所說服。

鈕則勳指出,像是高虹安一直被民進黨攻擊,負面新聞拉高,但這負面新聞是競爭對手發動,這種情況反而會引發「受害者症候羣」,對其選情有利。陳時中則是負面新聞量太高,特別是個人或團隊自爆而導致負面新聞時,民進黨就算議題設定,也無法降低其仇恨值,落選原因非常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