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芳筠流浪回臺灣 從光找到力量

徐芳筠在臺灣唸到國中就被送到加拿大溫哥華唸書,在臺灣成長的過程全被考試佔據,對生活無感。直到獨立在外求學,滋養對藝術的渴望,唸了藝術管理、視覺藝術管理後,24歲就在美國紐約一家畫廊當上經理。

工作10年發現,徐芳筠周遭的一切都是在用「加法」過生活,永遠覺得不夠,甚至還要得更多,她的客戶都是有錢人,但並沒有覺得有錢人比較快樂,也還是會失眠,她開始思考,「這樣的美國夢是我想要的嗎?」,於是開始旅行。

首先旅行到智利百內國家公園,在那裡,徐芳筠一直哭,當時心裡想的是「我回不去原本那樣的生活」,但也會懷疑這樣的決定,會不會毀了自己一輩子。

接着回到離開18年的家鄉臺灣,旅行2個月,體驗臺灣,認識在地人,「如果沒有這趟旅行 ,就不能做我現在做的事情」,她認爲在臺灣旅行像是停看聽,先前在紐約的生活很急,不能放空,即使沒事情都要拿著書讓頭腦不斷轉動。

在臺南拍了很多老人家在樹下睡覺的照片,感受到這纔是應有的生活步調,也從小吃當中看見臺南人做事情的專注力。

回到臺灣後最常被問到:「爲什麼要回來?」在徐芳筠眼裡,「臺灣很好,只是我們連自己好在哪裡都不知道。」

進入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後,她和團隊從改造臺南風神廟的光照開始,進而帶動風神廟的觀光、導覽、講座,也讓廟方的人重新找到在的價值。

徐芳筠認爲,「有沒有光,心理層面多於實際」,這次她在澳門「臺灣周」舉辦講座,她看到澳門的夜晚都有光,點亮古蹟,這方面可做爲臺灣學習借鏡。

走過許多城市,徐芳筠感受到「光就像一個城市的表情、一種生活態度,」臺灣在她眼裡是內斂樸實,「如果我們城市的光也是這樣,會很吸引人。」105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