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鞍華紀錄片新作臺北特映 陸委會:促進臺港相互瞭解

香港名導演許鞍華在紀錄片新作《詩》的映後講堂分享拍攝歷程。(圖/策進會提供)

香港名導演許鞍華紀錄片新作《詩》,上週(3月12日)在臺北舉辦特映會暨大師講堂,吸引近200名觀衆一睹大師風采。陸委會港澳蒙藏處副處長魏淑娟出席特映會時表示,該片呈現臺港不同時空的生活樣貌,讓觀衆深刻感受到臺灣與香港在文學與生活上的緊密連結,有助增進臺港相互瞭解。

魏淑娟偕策進會文化組組長竇文暉出席特映會,與許鞍華及策進會文合會委員劉嘉明交流。魏淑娟表示,許鞍華以戲劇形式重現多首經典詩作及香港詩人的生命故事,並透過鏡頭交織呈現臺港不同時空的生活樣貌,讓觀衆深刻感受到臺灣與香港在文學與生活上的緊密連結,有助增進臺港相互瞭解。

許鞍華在映後講堂分享拍攝《詩》的心路歷程,她提及自幼受到詩與文學的薰陶,尤其詩對她而言更有化解消沉、撫慰心靈的重要意義,因而一直想以詩爲主題拍片,趁着疫情期間許多電影暫停拍攝,她得以走訪多地拜訪詩人好友,一圓拍《詩》的夢想。

對於觀衆追問的幕後故事,許鞍華也毫無保留,並透露曾逼受訪者黃燦然演出自己的其中一首詩,最終因爲演出不自然,忍痛剪掉整首詩。

值得一提的是,《詩》中有一段讓觀衆存有懸念的訪問,受訪者是現居臺灣從事教職的廖偉棠,他在疫情期間以視訊線上教學,下課前告訴學生將在下一堂課分享一首關於臺灣跟香港的詩,因導演未拍攝他的下一堂課,所以片中未見分曉。

事後有觀衆查證後分享,廖偉棠唸的是一首瘂弦的詩:「觀音在遠遠的山上,罌粟在罌粟的田裡。」他當時說,我們不要尋求像吃藥一樣馬上得到安慰,而是讓你想想受苦的意義。他以此詩爲疫病所苦的同學加油打氣。

許鞍華是香港最具影響力的電影導演之一,其執導的電影曾多次贏得國際獎項。她曾3度獲得金馬獎最佳導演,6度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也是首位作品榮獲香港電影金像獎大滿貫的導演,2020年並獲威尼斯影展金獅終身成就獎。本片《詩》榮獲2023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提名,將於3月22日起在臺北正式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