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艾利森 引吳越同舟闡述中美關係

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艾利森(中)爲中美關係另提吳越同舟。(新華社資料照)

繼上月底在博鰲亞洲論壇引用千年前宋遼和約「澶淵之盟」討論中美關係,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創始人、「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艾利森,21日在上海世界會客廳舉行的中國式現代化與世界藍廳論壇之「人文交流互鑑,文明美美與共」分論壇上,又引述約2500年前中國典籍《孫子兵法·九地篇》提到的成語「吳越同舟」。

觀察者網報導,在艾利森看來,在某種程度上,中美不可避免地「既會有激烈競爭,又需要密集合作」。關於如何管控這樣的關係,艾利森認爲,可以從中國古代歷史裡汲取智慧。

艾利森透露,最近一位中國同事和他說起孫子關於戰國時期吳越之間的故事。

「吳國人和越國人是死敵,但在船被擊沉後,他們發現與對方單獨在一艘小小的救生船上,兩邊各有一支船槳。然而考慮到船的寬度,誰都無法同時划動左右的雙槳。如果一個人站起來,船就會左搖右晃。」

「所以爲了自己能活着到岸邊,吳、越兩個死對頭還是要合作。就像孫子所講的故事,『吳越同舟』,最終上了岸。」

艾利森還認爲,未來經營中美關係,必須找到我們的方式來活學活用,從吳越的故事中學習,或者從美蘇競爭中學習如何緩和關係。

據瞭解,《孫子兵法·九地篇》原文是「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比喻團結互助,同心協力,戰勝困難。

艾利森3月底在海南舉辦的博鰲亞洲論壇,纔剛就面對大國競爭,提及中國一段歷史:「千年以前,北宋和遼國締結了一份和平條約,也就是澶淵之盟。對手之間既有競爭又有合作,這給我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