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掛急診3小時起跳!臺大研究證實「1小時心肌梗塞診斷」更安全

目前心肌梗塞診斷普遍使用3小時診斷流程,臺大醫院智慧醫療中心副主任李建璋團隊研究證實,「1小時診斷流程」不僅效率高,誤診比例也較低。(圖取自臺大醫院線上直播)

近來天氣變化大,不少人因胸痛懷疑是心肌梗塞而赴急診,但目前普遍使用的診斷流程至少等待3小時才能確診或排除心肌梗塞。臺大醫院結合全球32項研究資料證實,新型「1小時診斷流程」不僅提升效率,誤診比例也較低,每1000人僅有3人被誤判,遠低於傳統流程每1000人就有15人被遺漏。

胸痛病人是急診所有就診病患最主要的主訴之一,臺大醫院智慧醫療中心副主任李建璋指出,大約每10位急診患者就有1人胸痛,但最後只有1成的病人確診爲急性心肌梗塞;但目前普遍使用的診斷流程,需在0小時和3小時各檢驗一次心肌旋轉蛋白濃度,不僅病人需要長時間等待,也可能造成急診壅塞情形。

李建璋指,2011年業界已研發出高敏感心肌旋轉蛋白試劑,靈敏度是傳統試劑的10倍以上,可望縮短心肌梗塞診斷流程;2015年,歐洲心臟學會開始推動1小時診斷流程,也就是在0小時和1小時各檢驗一次;2016年,李建璋和日本順天堂大學井上健司教授合作的跨國研究證實,亞洲人也可以安全使用1小時診斷流程。

但經過整整5年,只有少於5%的病人受惠於1小時診斷流程,不少醫師仍認爲「觀察久一點比較安全」。因此臺大團隊向全球32個研究團隊取得3萬0066人的原始資料,綜合分析後發現,每1000個急診胸痛病患中,若使用3小時流程,有高達15個心肌梗塞患者被誤判爲正常;若使用1小時加速流程,只有3人被遺漏。

根據研究結果,李建璋指出「3小時診斷流程並不安全」,1小時流程不僅加速診斷,安全性也更高,應成爲心肌梗塞標準診斷流程,不僅提升病患安全、減少急診擁擠,還可省下整體醫療支出。該研究已刊登在美國發行量最大影響力最高的的三大期刊之一《內科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李建璋強調,採用1小時流程確實要求很高,需要急診室和檢驗科密切配合,才能提升效率,考量實際運作情況,目前歐洲心臟醫學會認爲,可調整爲2小時流程;至於檢驗試劑取得並不困難,已引進臺灣多年並取得健保給付。

目前全臺採取加速流程的醫院仍是少數,在臺大醫院也尚未全面推動。臺大醫院急診醫學部教授陳石池表示,該研究證實1小時診斷流程的效果很好,未來會請所有院內急診部醫師一起來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