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經濟顧問會議 爲公部門與工商團體協力創新佈局

行政院經濟顧問會議 ,爲公部門與工商團體協力創新佈局。(行政院官網)

行政院經濟發展委員會顧問會議日前落幕,這也是新政府上任以來首次嘗試的全新制度;有別於過去僅採納學者與技術官僚評估作爲政策考量依歸,這也是首次公開彙集民間工商團體及產業人士見解,廣納民間智慧與反饋。

這樣的嘗試,在嶄新經濟政策出爐之前,馬上引起廣泛討論,顯見光是會議本身就已爲社會注入活水,讓政經大事不再束之廟堂之高,而是鶴鳴於九皋,聲聞於野。對於行政院徵詢民間顧問查納雅言的做法,至少有以下四大優點:

行政院經濟顧問會議,爲公部門與工商團體協力創新佈局。(行政院官網)

一、納入審議式民主精神

審議式民主以討論和協商爲核心,主張公民就政策或議題,與不同意見者進行理性對話,在論證推理的過程中,得出共同可以接受的結論。集思廣益、協商與論辯,不再讓決策權力集中與少數菁英之手,正是審議式民主精神的可貴所在。

而衆所周知,公共政策的形成,除了政府部門、企業部門、還有各種公協會與壓力團體,行政院經濟委員會顧問會議將各方力量搬到檯面上開誠佈公的討論,不僅杜絕密室協商的詬病,也能讓外界釐清政策形成背後運作的脈絡,反而更容易落實民主監督。

二、打破菁英主義的藩籬

菁英主義強調政治經驗,主張菁英是公共事務真正的決策者,民主政治只是民衆透過定期選舉,選擇領導菁英的過程,但相應的缺點,就是容易與大衆的真實需求脫節。

臺灣的學者與技術官僚確實優秀,也曾帶領檯灣創造一次次的經濟奇蹟,但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經濟政策的制定如何跟上世界潮流與業態,具有實務經驗的產業界人士,見解不見得低於學者與技術官僚。

行政院經濟發展委員會顧問會議,恰恰補充了決策菁英在政策制定上可能的不足。所謂「顧問」,顧名思義只有建議權,並沒有最終決策權,政策制定的權責仍然歸屬行政院,不存在規避政治責任與民主監督的問題,反而可以讓政府決策納入更多元的聲音。

三、訴諸由下而上的庶民經濟

臺灣號稱科技之島,依靠臺積電等代表性企業帶領經濟屢創佳績,因此國家的重點資源都分配在製造業與半導體,第一流的人才也紛紛投入相關產業服務、爭取最好的福利待遇,這本就無可厚非。但對於資源相對有限的普羅大衆而言,可能較難以享受到這樣經濟成長的果實。

財富分配不平均,本就是資本主義自由經濟必然會遇到的困境,因此本次行政院經濟發展委員會顧問會議,就納入不少中小企業代表,訴諸從下而上的政策論述,讓一般生活普通的庶民都有成功的機會。

由政府鼓勵青年創業,選擇門檻較低的專業技術,培養青年專業技能,就有機會打破受薪階級的收入天花板。舉例而言,像泰國就會遴選熟稔泰國料理的青年廚師,由政府出資在海外開餐廳,推廣本土文化,同時扶助青年創業,這樣的模式或可成爲臺灣的借鏡。

畢竟不是人人都能畢業於臺清交成、進入臺積電的窄門,但是唯有庶民經濟活絡,才能達到真正的均富,人人都能創造自己的一片天。

四、結合公協會頒發相關專業證照

長期以來,臺灣的賦稅負擔率遠低於OECD平均水準,亦即人民負擔的稅賦其實較絕大多數已開發國家爲低。在這樣的稅賦條件下,政府要能做出更多建設勢必捉襟見肘,但同時,臺灣民衆期待的卻是無所不包的「大政府」,我國政府體制能夠順暢運作至今,仰賴的無非是高度紀律與效率的官僚體系來支撐。

然而,臺灣國際處境尤爲嚴峻,同時國際社會面臨全球暖化、地緣政治衝突、經濟局勢動盪等議題,臺灣似乎也沒本錢採取無爲而治的「小政府」主義,當力有未逮時,就該適度外包給民間組織,公私協力共同治理。

以歐美先進國家的ESG及AI轉型趨勢爲例,臺灣發展已趨落後,但未來要與國際接軌,勢必得發行相應具有官方公信力的證照,此時結合民間公協會的力量,產官學界制定相關標準,由政府主導、公協會執行發證的模式,促進私部門企業的ESG或數位轉型,就是可行的方式。

在新政府上任百日之際,行政院經濟發展委員會顧問會議無疑是充滿創新的開局,臺灣資源有限,更應該結合政府與民間的力量,在全球政經情勢詭譎之際有所做爲,大破大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