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大生醫研發可攜血型檢測元件 登上國際期刊

中興大學醫工所助理教授陳建甫(右三)與研究團隊合影。(興大提供)

國立中興大學生醫工程所助理教授陳建甫及研發團隊今(7)日宣佈,利用一般生活可見的2mm不鏽鋼螺絲,當成驅動液體的動力來源,在3.5公分正方的透明塑膠片上,結合塑膠精密加工與材料表面改質技術,並運用血球凝血反應特性,成功完成一便宜可攜式快速血型檢測元件。

此項成果已於2015年12月刊登於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期刊Lab on a Chip,並獲選爲該期背頁封面。至於相關成果,該研發團隊目前已提出專利申請,下一階段將積極尋求與廠商合作,進行相關定點照護,及體外檢測元件的開發。

陳建甫指出,傳統的微量流體傳送需要透過市價數萬元的注射幫浦,來給予壓力,但此元件是利用坊間常見的不鏽鋼螺絲原理,做爲提供驅動液體的壓力來源,首先在塑膠基材上加工出跟螺絲完全貼合的螺紋,透過螺絲起子轉動,驅動血液在微小流道中流動。

而流道表面因具有高低差,使得特定抗體與血球能夠快速混合造成凝結,再由材料表面改質技術產生的微米狹縫將凝結血球阻攔,觀察血液流入後,是在哪個血型通道中顯色,即可判斷是該種血型。

血型爲一重要臨牀參數,精確辨識個人血型,可以避免輸血治療過程中,因爲輸錯血型而導致致命的溶血性後果。

傳統血型的檢測方法,如試管法與固相測試法等,因採集血量較多,約3至4毫升,所以,需要使用侵入式的針筒進行抽血,檢驗也需要專業的檢驗儀器及醫療人員進行分析與結果判讀,因而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中,如戰場以及發展中國家,不易獲得立即且正確性的血型檢測結果。

但研究團隊致力開發一種快速、便宜、可攜式和低需血量的檢測系統,希望能大幅提升醫療診斷速度及品質。

陳建甫表示,該研究主要利用特定血型的血球與抗體會造成凝結現象,後端微米狹縫會將其過濾,堵塞在微小流道中,形成紅色的線段,若是血型與抗體不符合,則血球不會產生凝結反應,便會通過微米狹縫,留下空白的流道,結果可由紅色線段的存在與否,判斷受測者的血型。

至於元件設計,是採用實驗室晶片系統整合概念,液體輸送過程,因採用微流體通道,因此整體所需要的血液量,只需要千分之一的毫升,並可採用低侵入式的採血針,進行檢體採樣,與傳統方法相較,精確度相同,但檢測步驟卻更爲簡單且容易判別。

在整體兩年的研究過程中,該研發團隊面對較大的困難,是克服微結構的成型技術,在塑膠基材上加工出與螺絲完全貼合的螺紋,才能夠實現螺絲幫浦的概念;同時,使用新式製程技術,在不需要無塵室設備,便可產生微米狹縫,進行凝結血球的過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