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大附中林慧貞 致力讓學生有感學地理

臺中興大附中林慧貞老師(中間黑點衣服者)和學生一起爲種植冬麥整地。(教育部提供)

臺中興大附中教師林慧貞榮獲2017年教育部杏壇芬芳獎。(教育部提供)

大甲海邊淨灘可親眼觀察潮間豐富的生態以及多變的海岸地形。(教育部提供)

國內國高中地理教育與生活連結性低,學習效果不佳,臺中興大附中地理老師林慧貞,「翻轉」地理教學模式,設計一系列豐富且具啓發性的地理課程,帶着學生親臨大自然,體會在海灘淨灘,甚至在校園內騰出一片田地來種麥,致力將學習場域拉到大自然,嘗試將地理知識帶入學生生活,提增學生對學習地理的興趣。

回憶童年階段,林慧貞說,她自幼在臺中成長,每逢暑假,都會隨着家裡人下田,幫忙農事,爬山涉水更是不在話下,反觀現今的孩子,卻少有機會親近大自然。

林慧貞嘆言:「光是在課堂上記誦課本的內容,對於同學們來說,根本毫無感動,他們無法從中領悟大自然的珍貴,當然也不懂得愛護環境有何重要性。」

爲了瞭解學生對國內地理知識的程度,林慧貞曾在課堂上發起一場突擊式的隨堂測驗,她將臺中地圖挖空了29處,讓同學們填填看,沒想到竟有同學一處都認不出來。

「說也奇怪,讓他們去填鄰近的東南亞國家,甚至是歐洲的地圖,都還比較熟悉,反而是對自己生活的這座城市,卻是一片茫然」,她說。

爲了能將地理知識帶入生活,林慧貞設計了一系列豐富且具啓發性的課程,將學習場域拉到大自然,她帶着學生下田插秧、去海灘淨灘、爬山撿垃圾、穿着青蛙裝下綠川清河道,期望藉由這些戶外活動,讓學生們親自接觸課本上所描述的各種地理環境,不再只是一頁頁死板板的文字與地圖。

林慧貞指出,有一回,有學生的阿公借出自己的農田,她就帶着一羣高中生前往,熱心的阿公親自擔任義工老師,指導同學們如何插秧,沒想到真正分批下田實作時,除了有同學在爛泥裡站都站不穩,也有同學把秧苗插得歪歪斜斜,更有人整個跌撲在地。一堂課下來,笑聲夾雜着汗水。

另外則有一次她帶着學生前往大甲海邊淨灘,出發前,林慧貞先替學生複習相關的地理知識,認識海岸地形,以及潮間帶通常有哪些生物等等。抵達現場後,同學們便可親眼觀察潮間豐富的生態以及多變的海岸地形,同時,她還設計了焢窯、做粿等手作活動,爲這堂戶外課增添更多新鮮感。

此外,林慧貞也提到,由於常有學生來跟她反映搞不清楚春麥、冬麥到底有何分別?她積極向校方爭取資源,在校園內闢出一塊土地,交給班上同學去種麥,從雙十節前後播種,接着發芽、結穗,待到過年後收成,同學們自然就牢記了整個麥收的過程,也記得春麥、冬麥是依播種季節來區分。而中間爲了讓作物順利成長,大家分工合作,有人負責照顧土壤施肥,有人幫忙趕走來偷吃的小鳥,一株株迎風搖曳的麥穗,成了班上同學共同的寶貝,一起呵護其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