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成新顯學 官媒示警勿濫用

「新質生產力」是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爲核心標誌,尤其必須加強科創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圖爲山東省青島市某紡織工廠的智慧紡紗生產線。(新華社)

大陸官方設定2024年GDP成長目標維持與去年一致的5%左右,但具體如何推動,在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新質生產力是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重要着力點等說法後,讓「新質生產力」迅速成爲「新顯學」。而爲加速經濟復甦,從去年也加大宏觀政策力道,包含貨幣與財政政策與房市調控下出現相當成效,前2月的經濟數據也優於市場預期。

習近平最早是從去年9月赴黑龍江考察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一詞,之後在今年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全國「兩會」陸續再說,「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着力點」、「必須把堅持高品質發展作爲新時代的硬道理」。

什麼是「新質生產力」?《人民日報》2月闡述,是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爲核心標誌,尤其必須加強科創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

這也讓大陸從官方到民間緊跟「新質生產力」這帖經濟新藥方。大陸國家發改委主任鄭柵潔3月24日表示,爲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將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與新版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教育界如廈門大學、西安科技大學成立「新質生產力研究中心」。

但中共官媒《經濟日報》3月13至18日也連發5篇文章示警,不能把什麼想法舉措都套上「新質生產力」外衣,一旦濫用更容易迷失發展方向。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黃漢權認爲,大陸只有通過高品質發展,才能在國際競爭中掌握未來主動權。具體方向應包含政策和改革協同發力;加大科創;促消費、擴投資、穩外貿以及防範化解重點風險如房地產、地方債等。

除新發展方針,大陸透過加大宏觀政策力道穩定經濟求復甦。例如2023全年新增稅費優惠超過2.2兆人民幣;貨幣政策多次降準並下調政策利率;優化房地產調控、降低房貸成本與制定房企融資「白名單」與支持汽車、旅遊等消費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