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府應加速調整減碳策略 藍智庫:保留核能爲基載電力

國民黨。(本報資料照片)

國政基金會於日前提出30項具體作法,其中包含能源議題,國政基金會今直言,「核電延役」及時調整能源政策」及「淨零碳排、環境永續」,是新政府一上任就必須面臨的最急迫課題,呼籲賴政府因應2050淨零碳排,能源穩定供電,重新檢討能源配比,並保留核能爲基載電力,妥善處理蔡政府留下的爛攤子,不要讓一般民生用電及護國神山的工業用電時時刻刻都在無預警停電的恐懼中,也不要淪落用肺發電,全民爲錯誤政策付出健康代價。

國政基金會指出,夏日還沒真正到來,臺灣卻已傳多次跳電消息,連護國神山「臺積電」等多家用電大戶,都曾被協調緊急減少用電,避免備轉容量率過低可能造成的北臺灣大停電。顯示蔡政府過去一再強調「臺灣不缺電」根本不可信。

國政基金會表示,過去幾年,不少學者專家一再提醒臺灣能源政策有問題,政府都聽而不聞,甚至將相關呼籲包裝成政治攻擊。然而,不論是美國、歐洲甚至臺灣的企業代表都對臺灣的能源政策感到憂心。2021年臺灣年總用電量2834億度,預估未來用電仍會持續成長,未來6年用電成長率約2.04%。

國政基金會表示,在此情境下,蔡政府卻規劃在2025年要將核電歸零,但現實情況是綠電短期內根本無法滿足核電缺口,且綠電的技術尚未成熟,根本無法保證能24小時穩定供電,重新走回火力發電的老路,就要受制於國際能源價格波動以及碳排放等永續問題。種種壓力下,非核家園的代價就是:漲電價、高排碳或是頻缺電,任何一種都足以打擊臺灣的經濟穩定或是環境永續。

國政基金會表示,錯誤的能源政策,造成的外商投資卻步,電費調漲的通貨膨脹,以及碳關稅造成的出口衝擊,都已是可預見的事;一旦臺灣選擇放棄核能,全球先進國家都朝核能倍增的路上走,有一天若臺灣要回頭,要付出多大的代價?

國政基金會主張,要有輔導企業總體檢碳提升方案,設置社會氣候基金,用以補貼低收入戶購置綠能產品、支持智慧綠能基礎建設、投資可再生能源。同時,政府應提供多元輔導廠商方案,包括經濟部輔導並提供給廠商申請管道,讓廠商邁出第一步,做好碳排查改善規畫,未來成爲低碳認證企業,甚至有機會取代其它廠商切入供應鏈,臺灣中小企業將是我國淨零排放轉型機會所在。

具體輔導應包括,設置企業碳健檢聯合服務中心、主動盤查中小型企業溫室氣體排放量業者、免費節能診斷服務「碳排少了,訂單來了」、提供節能建議,協助企業節能改造,完成ESG報告書、企業碳抵換諮詢「減碳變現金,設備資金不用愁」、積極達成企業節能減碳目標。

此外,爲落實淨零碳排,避免氣候難民,國政基金會建議應設置社會氣候基金,以補貼低收入戶、支持智慧綠能基礎建設、投資可再生能源。

國政基金會表示,碳定價機制與碳交易2050淨零碳排已是全球共識目標,新政府將加速調整我國減碳策略,儘快輔導廠商與國際接軌,讓臺灣能在淨零碳排浪潮中永續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