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微利時代 虛胖已無意義

信用卡髮卡量向來是銀行「門面」,因相較於簽帳金額、活卡比率等指標,髮卡張數簡潔扼要,就算明知有大量呆卡,各銀行也只能好話說盡,祭出促刷活動,就是希望持卡人能憶起冷宮裡的那張卡,傾全力讓其解凍,但就算遲未解凍,好歹也有撐場面的效果。

各家銀行爲了hold住髮卡量,檯面下的「小手段」都沒少過,比方來說,年底前若持卡人要求剪卡,除求爺爺告奶奶拜託別剪,回饋也會更給力,傾吃奶之力挽留。若持卡人真的堅持剪卡,也是先以「暫停刷卡」處置,等年底結算後再批次註銷,就是求數字好看。

這種情況到十年前,更難扭轉。國泰世華從中國信託手中搶走好市多髮卡權後,如同吃了大補丸,加上好市多的含金量高,簽帳金額與有效卡數多次超車中信銀,捍衛髮卡量也就成了中信銀「寸步不讓」的最後底線,直至好市多髮卡權再度轉手,才改變緊繃局勢。

另一方面,在循環利率調降後,信用卡業務已不再像過去賺錢,過往一張活卡可能可養5張呆卡,現在5張活卡還養不起一張呆卡,都讓中信銀思考「虛胖」的意義。因每張信用卡從髮卡到後續維護,少說500、1000元,中信銀有300萬張呆卡,就是10幾億的潛在成本。

中信銀很清楚,一卡走天下最好,但就算像國泰世華CUBE卡那樣,也是砸了龐大資源及預算養起來的,絕非發了卡就一定有人刷。且隨着市場分衆、消費者愈來愈精明,會把各類消費分散在不同卡上,求取回饋最大化,與其限制辦新卡,不如處理那些不刷的卡。

清呆是每家銀行都知道該做,但可能考量面子或策略應用而暫緩。如今在中信銀這「大咖」表態後,清呆遍地開花只是早晚的事,持卡人不妨趁機檢視要留下哪些有用的卡,至於冷宮裡的無用呆卡,讓銀行主動幫你停卡,換個角度想,不也樂得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