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以友誼團結奧運精神 爲兩岸和緩創造契機

北京冬奧頒獎禮服共有三套,分別爲瑞雪祥雲、鴻運山水和唐花飛雪。(摘自北京冬奧組委會官網)

北京冬奧將於2月4日開幕,體育署1月28日晚正式宣佈,因航班調整、防疫政策、選手人員分頭抵達須調整時差等綜合因素,將不參加開閉幕式。相關措辭顯得委婉,也沒有附和西方國家把新疆議題連結抵制冬奧話題。在陸委會近日積極迴應國臺辦發言人「訪臺」議題的此刻,正是兩岸創造和緩氛圍的契機。

北京冬奧組委會官網以「中華臺北代表隊」稱呼臺灣。(摘自北京冬奧組委會官網)

曾經帶頭喊要外交抵制北京冬奧的美國,最終大陸外交部證實,共幫助46名美國政府官員頒發參加北京冬奧的簽證,才讓外界知道,原來當初美國喊的「抵制」,只是嘴上說說。

觀察臺灣官員這2個月來的相關態度,顯得剋制。蔡英文總統本人未明確表態;外交部表示會跨部會因應;行政院長蘇貞昌僅說會嚴密注意國際情勢變化;陸委會對陸方「中國臺北」的矮化稱呼表達絕不接受,但對於是否參加開閉幕活動,表示由體育署對外說明。

體育署28日晚正式發新聞稿,確認臺灣將不參加開閉幕式,並附上頗爲完整的「解釋」,包括疫情嚴峻、調整時差、蓄積戰力、讓選手充分休息全心應戰、早日返家團圓等各種因素。從中可看出臺灣訴諸各種情理,更多是表達「不克出席」,而非「拒絕參加」,全篇新聞稿也未出現「抵制」、「新疆人權」等字眼,並沒有完全隨着西方國家圍堵中國的論調起舞。

1月26的國臺辦記者會,發言人朱鳳蓮在迴應臺灣通過「國家語言發展法」及客家語話題時,用客家話回答,強調客語也是漢語方言,同時比較像是客套地提到「希望有機會去臺灣」和桃園新竹美濃客家鄉親交流。朱鳳蓮該段回答旨在批評臺灣教育「去中國化」,不過陸委會隨即抓住這句話,迴應「我們歡迎朱女士於適當時機訪臺」。

兩岸官方溝通中斷,海基會函電遭陸方已讀不回,大陸遣返臺灣嫌犯國臺辦也不承認是在「兩岸共打」機制下完成。在此情況下,陸委會的迴應明顯是在吃大陸的豆腐,但不諱言,這樣的隔空過招,可爲兩岸關係創造一些好的氛圍和想像。

順着這樣的「氛圍」,臺灣在北京冬奧議題上,也採取了剋制謹慎。雖然大陸媒體近幾年皆以「中國臺北」稱呼,但細看北京冬奧官方網站,仍是採用「中華臺北(Chinese Taipei)」的正式名稱,開幕式進場時也會以「中華臺北」介紹,未違背當年洛桑協議談定的奧會模式。至於媒體怎麼用詞,則未在協議規範內,就像綠媒慣稱「中國」不稱「大陸」,各有各的立場。

2017年8月臺北市舉辦世大運,大陸國臺辦交流局長黃文濤率團參加,是當時民進黨執政後訪臺的高層級官員,有助改善兩岸氣氛;去年夏天東京奧運,從桌球林昀儒對上樊振東,到羽球戴資穎對上陳雨菲,幾場兩岸選手的頂尖對決,英雄惜英雄,都牽動兩岸民衆的心。

「互相瞭解、友誼、團結、公平競爭」,是奧林匹克的主要精神,尤其疫情仍持續肆虐全球的此時,更說明團結的重要性。國家間的良性競爭,可相互促進發展進步,但若執意把體育盛會抹上政治偏見,惡意抵制,就失去了奧林匹克的崇高精神。盼這場北京冬奧,能爲世界、爲中美、爲兩岸,都帶來一些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