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緩不濟急 衛福部解藥難治本

國內缺藥問題從去年6月迄今已經8個月,衛福部終於「承認」沒有藥,在連假期間火燒屁股,才由政務次長王必勝(中)、健保署長石崇良(右)、食藥署長吳秀梅(左)三巨頭召開記者會說明對策。(趙雙傑攝)

國內缺藥問題從去年6月迄今已經8個月,衛福部終於「承認」沒有藥,在連假期間火燒屁股,才由政務次長王必勝、健保署長石崇良、食藥署長吳秀梅三巨頭召開記者會說明對策,但所提出的短、中、長期解決辦法,看起來就像是公文報告比賽,了無新意,無法正本清源來解決缺藥的系統性問題。

缺藥問題不是單一事件,必須從「預防」、「緩解」、「解決」三面向切入,但衛福部提出的多項缺藥原因,仍糾結在全球性缺藥、原物料短缺、臨牀需求增加等面向,如果無法找出造成缺藥的真正原因,未來缺藥危機仍會持續在臺灣上演。

首先,預防層面,衛福部應告知民衆,未來防缺藥中心監測的項目究竟有哪些?例如國內有多少藥品僅有1至2家廠商生產?以及藥物許可證數量較低的品項有哪些?缺藥通報機制如何朝向更透明、便利的方式改善?

至於緩解缺藥問題,當國內同成分、同劑型、同劑量藥品缺貨時,第一線藥師並不能以不同成分、同療效產品進行替換,且當前缺藥通報機制效率過低,等到食藥署公告缺藥並公開徵求廠商引進時,第一線早已沒貨,民衆拿不到藥,自然民怨四起。

此外,制度面未改也是缺藥無解的主因。健保每年向國產藥大砍給付價格,但過去10多年來,無論是處方藥、指示用藥的藥價都未上調,指示藥甚至沒設地板價,國內業者無利可圖,就算領有合法藥物許可證也不願生產,許多廠商爲求生存,紛紛改生產保健食品,這是藥物政策的本末倒置。

遺憾的是,衛福部昨未對這些癥結提出具體改革方針,「假日記者會」徒具形式,國內缺藥問題仍然無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