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少幹預、少酬庸 競爭力才能提升

公股銀行沒有好「薪」情是金融業公開的秘密,尤其愈到高階,人才流失更嚴峻。對於金融機構來說,有沒有好的經營領導階層,對於銀行未來發展決策的影響至關重要,也牽動公銀的未來發展。

拆解銀行行員的薪資結構,底薪大多不高,主要是靠業務獎金充實荷包;一般來說,公銀新進人員的薪水,會比民營銀行高一些,但到了一定階段,公銀的業務獎金就受到限制,導致愈往高階,薪資和民營銀行差距愈大。市場上將「副總經理」視爲關鍵職級,多數民營銀行副總的年薪已來到千萬元等級,但公銀不但副總的年薪遠低於民營銀行,就連公銀董事長、總經理的年薪最多也只有六、七百萬元水準。

不只是高階經營團隊「薪情」欠佳,專業人才的薪水更是天差地別。近年來銀行專業人才的薪水節節攀升,包括AI(人工智慧)科技、衍生性金融商品開發、新型態專案融資、法遵等領域的人才,國內外銀行搶人才都很兇,以金融業爭搶的財富管理市場爲例,銀行必須有專業人才開發好的衍生性金融商品,纔有機會吸引高端客戶投入,但公銀的薪資沒有競爭力,很難吸引頂尖人才來開發商品。

除了薪水相形遜色,公股銀行揹負政策任務,犧牲了經營績效,而因爲業績不比民營銀行,講到調薪就被冠上肥貓的惡名。以青安優惠房貸爲例,公股銀行要吸收利息補貼,甚至當房貸吃緊時,仍須優先承作青安業務,反觀民營銀行能以價制量,可以挑利差較高的客戶,公銀卻沒有挑客戶的空間。

此外,新冠疫情期間政府推出中小企業紓困專案,八大公股行庫承作最多,還要被評比績效,當紓困專案到了還款期,衍生出來的壞帳特別多,這都是公股銀行配合政策必須揹負的包袱。

臺灣的金融市場長年面臨銀行家數過多的問題,市佔居高不下的公股銀行屢屢成爲箭靶,但公銀「先天不足、後天失調」,幫公銀員工加薪只能解決一部分的問題,政策少一點干預、人事少一點酬庸,公銀纔有機會脫胎換骨,和民營銀行一較高下。

如果公銀固守傳統業務,無法在新業務領域卡到一席之地,只能在傳統業務的紅海廝殺,長此以往,不但「金飯碗」光環褪色,甚至面臨被邊緣化或淘汰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