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危機!抗生素抗藥性細菌9年增1倍以上 恐影響用藥選擇及預後

臺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左)及臺灣感染管制醫學會理事長陳宜君(右)。(林周義攝)

不少民衆都有感冒求醫,被開立抗生素的經驗,不過許多人卻不知道抗生素對抗的是細菌,而感冒有9成以上都是病毒感染引起。根據統計,全球有3分之1民衆不瞭解抗藥性問題,臺灣亦有4分之3民衆對抗生素用途認知不足,且醫療院所會爲避免糾紛而預防性開藥。對比2012年,2021年多項抗藥性細菌比例已增加1.1至2.7倍不等,恐影響民衆日後的用藥選擇及預後。

臺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抗生素最早是從自然界微生物所分泌,對付的是細菌而不是病毒,也不是消炎藥。在不當使用之下,抗生素無法完整作用於細菌中,進而篩選出具抗藥性的細菌,隨着抗藥性細菌不斷繁衍,抗生素的影響也降低,不僅增加治療難度,也會導致住院天數拉長、預後不佳等。

臺灣醫院感染管制與抗藥性監測管理系統(THAS)顯示,對比2012年同期,2021年多項抗藥性細菌比例皆有攀升趨勢,其中抗碳青黴烯類鮑氏不動桿菌(CRAB) 從72.1% 升至79.2%,增1.1倍;抗萬古黴素腸球菌(VRE) 從52.4%升至70.3%,增1.3倍;抗碳青黴烯類綠膿桿菌(CRPA) 從15.9%升至26.8%,增1.7倍;抗碳青黴烯類克雷白氏肺炎菌(CRKP)從15.9%升至42.4%,增2.7倍。

臺灣感染管制醫學會理事長陳宜君表示,根據2020年感染科醫師對抗藥性議題之問卷調查報告,抗藥菌對治療的影響,最多是導致病人需要合併2種以上抗生素治療及使用廣效型抗生素,2者均未87.6%。其次依序爲住院天數變長(78.1%)、治療花費更高(72.5%)、臨牀於後變差(71.4%)、使用副作用較高抗生素(67.4%)、你無法及時得到適當抗生素治療(62.4%)及臨牀進步較慢(59.6%)。

陳宜君表示,國內有4成醫師坦言抗生素供給不穩定,呼籲抗生素的研發、供應應追上病人所需。美國的經驗顯示,由於抗生素藥價低、抗藥性危機難以控制,較少藥廠願意投入抗生素的研發,恐導致無藥可醫的窘境,但在政府提供財力支持後,情勢已經獲得改善。另也呼籲民衆,在抗生素的使用上,應熟記「四不一要」觀念,即「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隨便自己買抗生素來吃、「不」吃他人的抗生素、「不」要隨便停藥、「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