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臺幣匯率兩特性有助維持金融穩定 央行總裁楊金龍:金融危機後匯率分析變難了

▲ 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圖/記者李瑞瑾攝)

記者李瑞瑾/臺北報導

央行總裁楊金龍今日出席總體金融經濟情勢預測研討會,以「央行貨幣政策與總體經濟預測」爲題進行專題演講。楊金龍表示,長期以來,新臺幣匯率具有反通膨及反景氣循環特性。但在金融危機後,主要經濟體採行的非傳統貨幣政策帶來許多不確定性,使得匯率的分析變得更加困難,也加深了匯率與總體經濟指標交互影響複雜度

新臺幣匯率分析困難加深

楊金龍表示,臺灣是小型開放經濟體,貿易依存度高,匯率大幅波動不利經濟及金融穩定,同時,也爲了保有較大的貨幣政策自主性,來因應國內外經濟金融衝擊,因此央行採行管理浮動匯率制度。在這個制度下,新臺幣匯率原則上由外匯市場供需決定,但倘若發生短期資金大量且集中進出,央行將適度調節來維持新臺幣匯率動態穩定,達成央行「維護對外幣值之穩定」的經營目標

楊金龍指出,長期以來,新臺幣匯率具有反通膨及反景氣循環的特性。也就是當國內物價上漲時,新臺幣升值;在景氣衰退時,新臺幣則貶值。這個特性有助避免國內物價出現高通膨或通縮的現象,以及經濟產生過熱或過冷的情形,這也符合央行「維護對內幣值之穩定」及「協助經濟之發展」的經營目標。

但楊金龍坦言,近年在資本自由移動全球化的風潮下,外匯交易與進出口貿易的關聯性弱化,而基於金融資產投資報酬率及風險的跨國資產投資組合,或基於匯率及利率走勢預期以進行套利交易的國際資本,已成爲影響各國外匯市場大幅波動的主因。尤其全球金融危機後,主要經濟體採行量化寬鬆與負利率等非傳統貨幣政策,其所帶來的外溢效應及不確定性,使得匯率的分析變得更加困難,同時也加深了匯率與總體經濟指標交互影響的複雜度。

▲ 主要經濟體採行非傳統貨幣政策,使匯率分析變得更加困難。(圖/路透

臺灣M2預測物價成效未脫鉤

近年主要國家實施QE貨幣政策後,卻發生準備貨幣增幅遠高於貨幣供給與銀行授信成長增幅的脫鉤現象,反觀臺灣的準備貨幣、M2、放款與投資維持同步上揚,脫鉤現象並不明顯,銀行的放款與投資仍穩定成長,信用管道暢通。

楊金龍指出,近期央行的實證顯示,雖然全球金融危機後,以M2預測短期物價的成效減弱,但是臺灣M2、產出與物價仍然具有中長期穩定關係。且由於貨幣總計數仍然可以協助評估資金移動與金融體系的穩定狀況,因此,貨幣總計數仍是主要貨幣政策考量的參考指標之一。

但因全球金融整合日益深化,法規鬆綁及金融帳自由化的進展,推升國際資本流量遠超過國際貿易量;這個發展也影響了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例如,我國貨幣總計數M2成長率時常受到外資大幅變動影響,增加本行掌握M2成長率的困難度。

另一方面,非銀行金融、虛擬通貨、P2P借貸及羣衆募資等新型金融蓬勃發展,可能削弱了銀行在貨幣創造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從而影響貨幣政策的傳遞管道,同時也可能形成金融監理問題,影響金融穩定。

而全球經濟長期停滯的低通膨與低利率環境等經濟結構變化,可能影響貨幣政策的有效性;跨境資本移動之衝擊,也可能妨礙貨幣政策的自主性,楊金龍表示,這些也都是央行會持續觀察及研究的課題。

爲了落實央行貨幣政策目標,楊金龍表示,央行藉助大量的即時資訊,且隨時關注經濟結構情勢演變,採行合宜的預測模型,並持續進行修正與調整。且與學界合作,利用銀行授信及違約大數據資料,評估銀行信用風險,協助維持金融穩定;另外,亦運用外匯市場逐日交易資料,掌握資金進出與變動趨勢,審慎管理外匯業務